六 第一名和第二名

毛泽东和周世钊在一师读书时,一直受到许多师友同学的爱戴。

在第一师范,毛泽东一直好学不倦,善于钻研,他克己严谨,言行一致, 作风谦逊,有伟大抱负;同时他富有反抗封建专制的精神和非凡的胆识与机智,有一种特殊的领导和创造才能,有着一种令人心悦诚服的吸引力量,先生们认为他是“异才”,是“伟器”;同学们认为他是“智囊”,是“怪杰”

[5]。

毛泽东和杨昌济先生之间关系深切,由于杨昌济的赞助,杨的女儿杨开慧和毛泽东通过长时间的交往,使他们于 1921 年在长沙结成革命伴侣。

周世钊的刻苦学习,炽烈而顽强的好学精神一直为师友同学传诵,他为人温和敦厚,待人赤诚,尤其他爱好文学,具有文才诗才。

有一天,袁仲谦先生把周世钊叫到他房里,问他订婚没宫,以后又说: “我的庶母有一个女儿,与汝年龄相当,性青也好,汝可写信间问父母,看可否结为婚姻?”周世钊只好唯唯而退。过了一段时间,袁先生又问及此事, 周世钊确实年龄太小,只好推说,父母认为我年龄大小,暂时最好专门读书, 婚姻问题可以缓谈,此后袁先生也没有再提此事。

毛泽东、周世钊深受同学们的爱戴,莫如从“人物互选”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是 1918 年的《一师校志》上有详细记载的。

1917 年,学校当局设有一种考查学生学业与操行的办怯,称作“人物互选”。选举内容与办法如下(6):

选举范围包括三个项目:(一)德育:敦品(敦廉耻、尚气节、慎交游、屏外诱之类),自治(守秩序、重礼节、慎言笑之类),好学(不缺课、勤温习、好参考之类);克己(绝嗜欲、耐劳苦之类);俭朴(菲衣食、尚俭约之类),服务(重公益、勤服务之类)。(二)体育:胆识(冒险进取、警备非常之类),及卫生、体操、竞技等。(三)智育:才具(应变有方、办事精细之类);言语(长于演讲、论辩、应对之类),及文学、科学、美育等。

选举办法是:在学期中的一天课后,各班学生在各自的教室举行,每人至多可以投三票,每票选举一个人。“各举所知将考语事实评注票内;被选举人与考语有数项相合者;可列举数项,务必名实相副。”被选举者可不以本班为限,但事实上各班学生多选本班人,因外班的不熟悉。

《一师校志》上记载的 1917 年 7 月的选举,全校共 12 班学生,575 人,

毛泽东和周世钊都在第八班。在“人物互选”中,被选者要满 5 票才能当选。

选举结果,全校有 34 人当选,票数第一的是毛泽东,获 49 票;票数第二的

是周世钊,获 47 票。超过 40 票的就只有毛周两同学。票数第三的是邹彝鼎,

获 35 票;票数第四的是张昆弟,获 34 票[4]。

毛泽东得的 49 票包括德育、智育,全部同学中,只有六人包括了德育、智育,其他的只有德育、智育或体育之一。德育、智育中包括的细目,也以毛泽东力最多,共有敦品(11 票),自治(5 票),文学(9 票),言语(12 票),才具(6 票),胆识(6 票)等六项。其他当选者所占的细目,最多的为周世钊,有四项。而具有敦品项目者,除毛泽东外,只有三人;具有才具项目者,除毛泽东外,只有一人,而言语与胆识两项,其他当选者无一人具备。除毛泽东、周世钊外,其他当选者的细目,大体都是具有文学、英算、

图画、竞技等一技之长的。

周世钊也包括德育、智育两个方面,总计为 47 票,与毛泽东相差两票。

它们的分布是:敦品 5 票、自治 9 票,文学 22 票,好学 11 票,他的文学票数是全部当选者中最多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 1913 年到 1918 年的五年半中,毛泽东与周世钊不仅学到了许多课本知识,而且在“向上”与“求友互助”方面有所认识,从他们的言和行看,他们在热切地追求进步,探索革新,但对如何进行,尚不十分明确,在继续探索着。他们愿意为救国救民贡献力量。他们朝气蓬勃,办事认真,学习刻苦,砒励品行,是两个很有希望的青年。

1936 年,毛泽东在陕北与美国友人斯诺谈话时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经历了不少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最早的社会经验也是在这里取得的。”在第一师范,毛泽东学会了革命活动的一些方法,同时形成了革命救国的思想。

解放后,周世钊回忆,他在一师学习的五年半,仍旧是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教育。由于教师的鼓励,同学们的感染和小学学习的基础,他差不多完全沉浸在古文和诗词的钻研中。当时,他用功最多,感兴趣最深的几本书是《诗经》、《庄子》、《韩非子》、《史记》、《资治通鉴》,陶渊明、杜甫、白居易、苏拭、陆游诸人的诗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归有光诸人的文集,和《文心雕龙》、《史通》、《船山遗书》、《文史通义》等。特别是《庄子》一书,他反复诵读,深之钻研,无形中便受了那种同生死、轻去就、忘物我的思想影响,使他缺乏坚决果断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而形成优柔寡断,随遇而安。

然而,一师究竟是一个好的师范学校。周世钊在这里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各科教学法和哲学大意,使他认识教育的作用和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修养(当然是唯心的,不正确的);也培养了他对教育工作的兴趣。这对于他以后教了几十年书始终没有“改行”的打算,可说是有一定关系的。周世钊只是想从学问文章上做功夫,作出成就,不被人看成平凡庸碌,而得到相当称誉和尊敬。他参加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想当一名“名教员”, 在教学工作中创造成绩,从而得到学生的爱戴,得到社会的赞扬。

另一方面,周世钊参加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活动,受杨昌济、徐特立、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师友的影响,使他对于以教育改造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并抱有一定的主观愿望。可以说,这时就形成了他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基础。

1918 年暑假,毛泽东与周世钊终于在第一师范毕业了。

诚如美国斯图尔特·施拉姆所写的〔8〕:“这五年在毛泽东一生中的重要性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首先,他所受到的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五年里获得的,其内容既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既有中国的也有西方的。但是, 这五年的重要性还不止于此。这五年使毛泽东能够进入教育界,执教时间虽然不长,却是一个使他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阶梯。更为重要的也许是,长沙第一师范和其他男女学校的学生团体,思想活跃,有政治觉悟,给毛泽东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使自己成为一名政治工作者的演练场。他在那里产生了后来付之实践的思想和方法,在那里结交了朋友和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