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见如故

在湖南第一中学,毛泽东仅仅读了半年,因为交不起学费又退学了,以后在湖南省图书馆自学了半年多。

1913 年的春天,毛泽东在报纸上看到省立第四师范招生广告。他想:师范学校毕业后,办教育,当教师,是有益于人民,有益于人类的事情;这个学校不收学费、膳食赏,又符合自己当时无钱交费的具体情况。过了几天, 他报考后被录取了。

同时,周世钊小学毕业后,不知如何是好,正在日夜焦虑。忽然一天, 有人给他一张湖南省招收师范学校学生的广告。他仔细一看,这个学校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为目的,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共五年毕业,不收学费, 也不收膳食费,还补贴一部分制服费。他看完后很高兴,想到家里人口多, 田地少,尽量节省,才勉强能度日,要让他升入要花钱的学校是不可能的。但广告上说明每县名额很少,大县四名,中县二名,小县一名。宁乡县当时是中县,只有两个名额,他想,他有什么把握战胜全县高小毕业的五六百学生呢?谁料他在县里初试居然被录取,共计四名。三月初,他又到了长沙, 住入贡院东街杨氏试馆,在全省师范参加了复试。头一场复试国文,题目是: “孔子以六艺教士,与今教育宗旨是否符说”。试场监考是王季范先生,王看了周写的大半页文章,带笑点头,似认为文对了题。接着,考了算学、史地几科。七天后复试取录榜发出,宁乡的周世钊和王熙均正式录取。周世钊将行李从杨氏试馆搬入学校,编入预科第一班,从此,周世钊成了正式的师范学生。

此时,学校不叫全省师范了,校牌写的是湖南省立师范学饺,也叫湖南第四师范。他们预科第一班的 50 人中,年龄最大的 28 岁,最小的 15 岁,周

世钊 16 岁,毛泽东 20 岁。

上了几天课后,教师和同学之间都有了些认识。第一班的学生中,个子最高的是易昌陶、王光◻,次之就是毛泽东和周世钊。毛泽东是班上大家注意的一个同学,他态度谦和,最喜和同学讨论问题。毛泽东也喜欢和周世钊讨论问题,这一对友人从此见了商,认识了。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穷乡僻壤的童年时期,私塾、小学的学习生活, 辛亥革命对心灵的激动。他们有着许多共同语言,所以在此以前,他们也可以说是一对未见面的朋友,因此能够一见如故。

周世钊在和毛泽东的接触中,知道毛泽东曾读过几年私塾,阅读过四书五经,又读了很多旧小说和时事小册子,后来义参加了几年农业生产劳动, 进过高小,又读过两个中学,当过半年多时间的兵。周世钊认为毛泽东的见闻最广,学识最博,常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找他认真商讨。当时学校无正式校舍,是租了一栋民房创办的,看报必须到学校阅报室。毛泽东每天课后必到阅报室看报,星期天必到湖南图书馆看书,他争分夺秒地学习,成绩超出其他同学。

当同学聚在一起时,常把学校设备不好作为谈话资料,有些人还埋怨自己进错了学校,毛泽东不愿参加这种谈话。有一天,他对周围几个同学说, 学习当然需要适当的条件,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假如自己没有认真学习的决心,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纵然学校设备十分完好,学习条件十分优越,也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收获。古代不是有“囊萤”、“映雪”一类的故

事吗?只要有他们那种苦学的精神,条件再差也是可以学好的。我们这里, 有房子居住,有教师教课,已经具备了学习的基本条件,下一步就要看我们自己的努力如何了。假如一定要等到学习条件完全具备才认真学习,就要白白糟蹋很多宝贵时间。毛泽东不但是这样说的,而且是这样做的。他每天认真听课,认真自修,大量的读报看书,到朋友处借书看。一年之间,他读了好几种文学、史学的名著,写了好几本读书笔记,学习收获很大。

由于师范学生绝大多数出自贫寒的家庭,对学校艰苦生活能很快适应, 对课业学习比较刻苦认真。不过因资质有高下,方法有好坏,收获就有差别。周世钊在前半年中仅仅是将所授课业抓紧复习,没有阅读多少课外书刊,收获不大。

1914 年春,全校同学已经到齐,等候上课,但学校发生了一件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困难。由于学校是租赁民房创办的,原拟在岳麓山建筑新校舍的计划又迟迟未能进行,此时不但招收新生无地可容,即使旧有七班学生也挤得不成样子,学校当局急谋加赁大栋民房以解决目前困难。恰好长沙师范校长徐特立先生以学校经济困难,决定将学校迁到城隍庙,而把荷花他的校舍出租,每月以租金维持学校。第四师范校长陈涧霖和省立一中校长胡定一均争取租赁长师教舍,结果一中捷足先登,先行签订祖约,第四师范的学生大为失望。这时,毛泽东倡议,最好将校具搬进长师,占了校舍,再与长师和一中理论。于是几班预科学生全体动员,将各班课桌久肩负手抬,络绎街道, 一日之间,占领了全部长师校舍。

湖南省议会忽然通过一个决议,将第四师范与第一师范合并,全体教师和学生均迁入一师。省议会这种决议本来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也是教育界派系斗争的结果。第四师范校长陈润霖是辛亥革命后第一任湖南省教育司司长,是谭延闿一系人物。谭下台时,陈也辞去教育司司长职务,而自任命力全省师范校长,接替教育司长职务的是易克果,他是北洋军阀系统里面的人物。当时一中校长胡定一,一师校长张干都是易系人物。因四师没有校舍而把它与一师合并,当然出于他们的主张,借此推倒陈润霖的校长。他们看来, 是绝妙的计策,是如意的算盘。

第四师范的预料三个班,讲习科四个班共三百多人,连同教师数十人合照了相,留作纪念,当然有毛泽东和周世钊。创办一年的第四师范就这样结束了。

问题还没有完全结束,第四师范预料三个班的编班又成了问题。原”来一师的甲班(第一班)已毕业,乙班两个班(第二班、第三班)、丙班两个班(第四班、第五班)、下班两个班(第六班、第七班)共六班学生仍在学。丁班学生是 1913 年秋季招收的,而四师预科是 1913 年春季招收的。四师迁入一师后,校长张干把原来的丁班排为了一班、丁二班,而把四师三个班排在它们后面,称为了三班、丁四班、丁五班。无形中把四师学习时间延长半年。原四师学生派代表到教育司去争论了一回,但毫无结果,只好忍气听其安排。不久,下一班改称第六班,丁二班改称第七班,丁三班改称第八班, 丁四班改称第九班,丁五班改称第十班。毛泽东和周世钊都在第八班,直到1918 年毕业。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地处长沙南郊的书院坪。学校前临湘江,对岳麓,后倚妙高峰,接近老龙潭,左边是粤汉路,右边是长沙城,居高望远, 风景清佳,又因接运农村,很少市尘的喧拢,构成了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