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忆往昔与凋骏骨

毛泽东的诗词写得极为出色,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热爱与赞美。革命家与诗人,集于毛泽东一身。在 60 多年的时间中,他奔忙于革命事业,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可是,他始终没有丢下诗。他写诗,与革命实践同始终,也是和他的内心活动密切联系着的。1925 年,他就写出了《沁园春·长沙》这样非凡的词章来。这是一首相当成熟的作品。“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我们可以想象,周世钊是比较早期就读到这首词的。

1946 年,周世钊写下了《七律·感愤》这样的哀伤诗。“卅载青氈凋骏骨,九州明月系离肠。”

1919 年 9 月 28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三天。周世钊自长沙寄

长书给毛泽东,其中可能附有《七律·感愤》一诗。毛泽东读了之后,于 1949

年 10 月 15 日,即新中国诞生后的半个月时,复信周世钊,他写道:“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调,尚有生气。倘有可能,尊著旧诗尚祈抄寄若干,多多益善。”这是毛泽东对周世钊的关怀,鼓舞了周的斗志。

周世钊遵照毛泽东的嘱示,以后不断给毛泽东抄寄旧诗。此处的旧诗当指旧体诗词。这使得两颗诗人的心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解放后,一些外国人评论毛泽东时常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毛泽东有着坚强的马列主义信仰,有着坚韧不拔的革命斗志,同时,他心中充满着诗的感情,他有一颗炽热的诗心。他关怀诗, 关怀诗人,向诗友周世钊索诗,而别人向他索诗时,他不一定都能满足。例如,1941 年 1 月 31 日,毛泽东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说:“岸英要我写诗,我一点诗兴也没有,因此写不出。[22〕”即使是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向他索诗,在他没有诗兴时,他也就写不出诗,可见诗人作诗之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