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少年

毛泽东与周世钊的少年,都是爱学习、爱劳动的少年。他们在 6 岁以后, 随着终岁勤劳的父母,做些轻微的劳动。稍长以后,在课余时间,就帮助家里放牛、砍柴、挑水,参加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

毛泽东从小就酷爱读书,8 岁被送入私塾。他除了把作为课本的经书背得滚爪烂熟外,还特别喜爱阅读《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这使得他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些知识,知道了宋江、武松、诸葛亮、曹孟德等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书,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思想。

周世钊 7 岁时,他父亲亲自教他读诵《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他读四书和《三字经》、《千字文》等,都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以后,他又读了《孝经》,又看了《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书中诸葛亮、周瑜诸人的奇谋巧计吸引了他。周又看了一厚本《阴骘感应篇》。书中每一句本文下面,引注了几十条例证,证明为善得福,为恶得祸,尽是因果报应迷信之谈,写得活灵活现。他幼小的心灵受了这本书的感染,深信鬼神真有,并且随时在监视人们的行动。

1908 年的春天,周世钊满了 10 岁。一天,他的族叔周道腋对他父亲说: “现在科举已废,学校大兴,旧书不必多读,最好进小学去读书。”于是, 周世钊到宁乡南村五都都学堂学习,编入初小二年级。班上只有国文、算术是主要课。国文教的是文言文,作的也是文言文。因为他读了几年旧书,作文进步颇快,居然能写出文从字顺的短篇论文和叙述文,得到教师的夸奖。

1969 年,周世钊重回南村,心情很是感慨。他看到南村 60 年后的变化, 激动不已,特作有《临江仙·访甫村》。

临江仙 访南村

1969 年

一别南村逾五纪,重来倍加温馨。穿林过圳到前坪,门墙存旧貌, 师弟换新人。古老穷乡今变样,农民文化翻身。少年气象共峥嵘,读书先政治,放学又耕耘。

一直到 13 岁时,毛泽东才离开本地的私塾。他在 1950 年还给私塾老师毛字居写信。1959 年,毛泽东回到韶山时,曾请一些老人同桌共进晚餐,给各位老人敬酒夹菜,毛宇居老人激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随口答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席间,毛字居极力称赞毛泽东幼年好学, 爱看杂书的情况。那次,毛泽东在欢腾的人群簇拥下来到了韶山学校。韶山学校坐落在毛泽东少年时放过牛的张家山。学校的前身是毛氏族校。1958 年,毛泽东为学校题写校名——韶山学校。这时,同学们要求和他一起照相, 毛点头同意。少先队员给他戴上红领中。毛泽东高兴地说:“你们看,我现在又年轻了,又变成少先队员了。”

在毛泽东 16 岁时,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仅几年时间,社会上就出现许多这种被叫作“洋学堂”的新式学校。起初,毛泽东的父亲不愿意让儿子远离家乡去进洋学堂,经过毛泽东的再三要求,并恳托戚族长辈几次向父亲劝说,最后才取得父亲同意。16 岁的毛,这才怀着胜利和兴奋的心情,自己挑着行李,随着表兄,第一次离开韶山冲,到湘乡县东山小学校

去读书。

毛泽东来到学校后,认真学习功课,进步很快。那时,小学里把国文、经学两课看成最主要的学科。因毛泽东的文章写得好,经学又有基础,常得到国文教师和经学教师的称赞。同时,他又喜欢看课外书,看得最多的是历史、传记及康有力、梁启超谈论时事的文章。

这时候,毛泽东是一群学生中间最关心时事的人,除阅读新书刊外,还最爱听老师讲时事。有好几回听到校长讲到日本和欧美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时,他又忧虑,又愤慨。本来,他有一个“润之”的字,这时又取一个“子任”的别号,表示要以抵御外侮、保卫祖国为自己的责任。

1909 年春天,周世钊考入宁乡县城玉潭高等小学堂,整整学习了四年。学校课程很多,有国文、算术、经学、历史、地理、格致、博物、图画、体操等。周世钊最爱听梅冶成先生的历史课。梅先生思想进步,讲课生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每有独见。梅是周世钊在玉潭时最敬爱的教师。

1950 年,周世钊奉邀晋京谒见毛泽东。毛曾经满怀深情地对周说:“我虽然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乡人的教育。”可见毛对在湘乡东山小学读书印象之深刻。

1959 年,周世钊填词《江城子·过湘乡》:

林霏开后见湘乡,菜畦长,菊篱香。崇构参差碧瓦映朝阳。遥重烟囱高矗处,人道是,铝工房。东台山下旧宫墙,树苍苍,水泱泱,虎变龙潜,年少已无双。指点当年游息地,留古塔,放新光。

这首诗下有注:毛主席 16 岁时曾在湘乡东山高小学习半年。这个学校在东台山下。山上有七层宝塔,塔影常映入环绕校舍的池水中。

1910 年,毛泽东同几个同学由湘潭搭小火轮来到了长沙。他第一次来到长沙,看见这里人多、地方大、市面热闹,比韶山冲和湘乡县都大不相同。一切新鲜的事物吸引着他。不久,他考取了湘乡县办在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