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国核军控的目的与基本手法

(一)美国核军控政策的主要目的

美国核军控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持美国的核威慑和美国的国家安全。但具体来说,它又具有下述多重目的:

1、减少爆发核战争的危险。在冷战时期,美国与前苏联互为对手、争夺霸权的斗争是可能导致两国爆发核战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双方政治夫系紧张、军事对抗加剧的情况下,两国之间发生核战争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因此,美国的核军控政策在这方面主要着眼于:第一,通过核军控谈判促进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降低双方的军事对抗,缓和紧张关系,减少两国在军事上迎头相撞的危险。第二,在两国间建立一种稳定的战略关系。这种稳定的战略关系要求双方的核力量大致均衡,没有哪一方能够获得明显的核优势,双方中无论哪一方“即使在严重危机的情况下首先进行打击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美国认为,核军控谈判能提高一方估量和预测对方现在和未来军事力量的能力,从而增加双方关系的稳定性,减少一方作出加速扩张军备、发动先发制人核打击等过度反应的可能性。第三,减少美苏之间发生非蓄意性核战争的可能性。核武器具有速度快、射程远、破坏力巨大等牲性,因此, 判断失误或技术事故,都可能导致美苏之间爆发非蓄意性核战争,特别是在两国关系危机期间,双方处于高度敏感或紧张状态,因误解而引发核战争的可能性更大。通过军控谈判,可以增加美苏两国军事活动、核军备发展和战略意图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从而何助于预防非蓄意性核战争。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方面企图通过核军控谈判来大大削弱和裁减前苏联的庞大核武库,另一方面将防止由于政治动乱所引起的意外的或未经授权而发射导弹的危险提高到重要地位。

2、限制和削弱对方,保护和加强自己。美国力图通过核军控谈判来限制对方核技术的发展,削弱对方的强项,同时保护自己的优势。例如,存削减战略武器谈判中,美国总想打掉苏联陆基导弹的优势,而保持自己在潜射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和战略防御系统方面的优势。

3、制定核军备竞赛的规则,减轻经济负担。这包括两种方式:第一,控制某些种类核武器数量的增长。如反弹道导弹条约、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定、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等。第二,削减或消除某些种类的核武器。属于这一类的核军控协议有中导条约等。在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和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中,上述两种方式都采用。4、限制其它国家发展核武器,保持美国的核优势地位。60 年代初以来,美国日益担心,越来越多的国家掌握了核武器会使两个核超级大国失去权垄断和核优势地位,还可能增加世界上发生核战争的危险。因此,美国和前苏联签订了部分核禁试条约、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等。冷战结束后,随着前苏联核威胁的减少,美国对核扩散的形势更为关注。

5、改善自身形象,捞取宣传上的好处。美国与前苏联拥有的庞大核武库是悬挂在世界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最大威胁,因而一直遭到世界人民和舆论的谴责。为了应付舆论压力,美国还把核军控谈判作为改善自身形象、贬低对手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美国核军控政策的多重目的中,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例如,40 年代下半期至 50 年代末,美国核军控政策的目的侧重于改善自身

形象,捞取宣传上的好处;60 年代,侧重于限制除两个核超级大国以外的其它国家发展核武器和减少美苏之间发生非蓄意性核战争的危险; 70 年代至

80 年代,侧重于制订该军备竞赛的规则和在美苏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可预

测的战略关系;进入 90 年代以来,美国又将防止核武器及其技术在第三世界国家扩散作为其核军控政策的重点。

(二)美国在核军控谈判中的基本手法

美国进行核军控谈判历来是为了达到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的政治目的, 它也。一贯认为军控谈判是玩弄政治技巧的高级艺术。因此,美国对军控谈判从来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在军控谈判中经常采用的具体策略常有以下几种:

1,用实力地位促进谈判。美国历来认为,没有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实力并适当地加以运用,就不可能在谈判桌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协定。因此, 美国一贯将保持强大的实力作为进行谈判的基础。它往往是一方面进行军控谈判,另一方面同时部署“为保证美国战略安全听必需的武器系统”,并调动美国舆论和盟国的各种力量来支持美国的谈判立场,还不断地向对手施加压力和进行心理上的咸慑。美国人认为,正是因为里根总统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苏联人才同意在 1985 年重开削减战略武器谈判。美国往往从这种观点出发评估形势:只有当他们创造的条件使对于感到如果不妥协情况就会更糟时,它的对手才会签订美国想要的协议。例如,1994 年 3 月,当朝鲜不同意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某个核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后,克林顿总统随即宣布将在韩国部署“爱国者”反弹道导弹系统,并要求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对朝鲜实行制裁,以向朝鲜施加压力。

2、坚持“诱”和“压”两手并用的原则。美国利用其经济和贸易上的优势地位,在军控谈判中往往用经济援助和贸易优惠进行引诱,促使对方做出让步,并将这种做法与施加压力的做法同时使用或轮换使用。例如,在削减战略武器谈判中,美国以签署贸易协定和给予贸易最惠国待遇为诱饵,换取苏联作出许多让步,包括放弃削减战略核武器必须与太空武器挂钩的立场和同意海基巡航导弹不受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约束等。美国人曾说,如果苏联在削减战略武器谈判方面拖延,“我们就将贸易谈判放慢到爬行的速度”。

不过,“诱”和“压”两手并用是件微妙的事。美国认为,在军控谈判桌上,最有可能奏效的方法不是“哗众取宠”的花架子,而是“隐蔽的压力”。因此,美国的手法往往是让对手看到,总统在国会遇到“某种压力”,它的对手必须考虑到这种压力,作出让步。

3、提出对方既不能接受又不能拒绝的建议。美国认为,在军控谈判中的一个有效做法,是提出对方既不愿接受又不能拒绝的建议。如果对方拒绝它, 就会在政治上受到损失;但如果接受它,又违背自己的意愿,从而使美国不仅得到政治上和宣传上的好处,又迫使对手处于被动的地位。例如,1981 年11 月,美国提出消除欧洲中程导弹的“零点方案”,要求苏联拆除其部署在欧洲的 SS—20 中程导弹,交换条件是美国不在西欧部署“潘兴Ⅱ型”导弹和巡航导弹。美国提出这个建议并不是因为特别希望实行这个办法,而是指望苏联拒绝这个建议,并由此在政治上遭到损害。后来果然苏联拒绝了这个方案,从而使美国“一箭三雕”:一是苏联落入圈套,在政治上和舆论上失分; 二是美国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在宣传上得分;三是美国如愿地在西欧部署了自己的中程核武器。

4、在马拉松式的谈判中寻求取得突破的机会。美国通过多年的军控谈判得出的一个经验是,必须发扬“马拉松竞赛”的顽强精神。曾长期参加美苏军控谈判的美国裁军谈判前代表马克斯·坎帕尔曼就说过:“我们不能带着最后期限来谈判。如果我们显得急于求成,苏联人将很乐意让找们匆匆签定一个不利于我们的协定”。他还认为,美国的谈判小组必须能够无限期地持续作战,才能促使对手从原先的立场后退。

在与前苏联进行军控谈判时,美国就提出,苏联参加谈判的人都是政治战壕里的职业者手,美国人必须反复研究自己的立场,设计出几十种可能的辩论路线作为舌战中固守的据点,才能应付苏联人的挑战。美国还认为,在谈判中,保持一个强硬的合乎逻辑的立场致关重要。例如,美苏 1985 年恢复削减战略武器谈判后,苏联企图迫使美国放弃“战略防御计划”,因此每次会谈心攻击该计划,“轮番轰炸”:在美国内部,也有人动摇,认为应在该计划上对苏联让步,以便早日达成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但美国谈判代表的立场是,苏联必须首先放弃在战略核武器上的某些优势,美国才有可能与之讨论这个问题,经过 5 年多的唇枪舌剑,美方稳坐钓鱼船,以不变应万变,坚持其在战略防御计划问题上的立场,终于迫使苏联在这一问题上一步步放弃了原先的立场。

5、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在军备控制谈判中,美国对于对手违反过去军备控制协定的行动决不放过。美国认为,一旦发现对手有违反过去军控协定的行动,美国心须将这一问题摆到谈判的议事日程上来解决,甚至可采取相应的步骤来抵销苏联违约行动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在削减战略武器第一阶段谈判过程中,美国发现苏联违反《反弹道导弹条约》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建立大型雷达站,就在谈判中揪住不放,迫使苏联后来单方面拆除了该雷达站。

6、运用谋略,出敌不意,争取主动。美国认为,在军备控制谈判中应该虚虚实实,使对方对美国的谈判方案难以预测,并应在适当时候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例如,在 1955 年 7 月举行的美苏英法四国日内瓦首脑会议期间,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拒绝了苏联提出的裁军方案,但突然提出“开放天空” 的建议,使苏联感到措手不及,无法接受,不得不拒绝。美国因此在政治上宣传上得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