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战略的萌芽时期

(1945 年至 1952 年)

从二战结束至 1949 年,美国垄断着原子武器。虽然 1949 年后苏联也掌握了原子弹,但远不能与美国相比。在这一阶段,美国拥有的核武器的数量还不算多,但增加的速度很快。1946 年,美国只拥有 9 枚原子弹,到 1951

年已增加到 65 枚。由于这些核弹中大部分是战术核武器,战略核武器的运载工具只有远程轰炸机,对苏联进行直接核打击的能力有限,因此美国在这一阶段的军事战略是以常规军事力量为主、以核武器为补充手段,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

在这一阶段,美国的核战略尚处于初始状态,还远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正如基辛格在《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文中所说的,美国当时只是“把原子武器作为摧毁敌人工业中心的一种更有效的爆炸物”来看待,并且主要是从用数量不多的原子弹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核讹诈的角度来制订核作战计划和部署核武器的。这种核讹诈战略实际上是萌芽阶段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由于此时美国本土还不存在受苏联核武器威胁的问题和二战末期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因此当时的美国高级将领普遍认为核武器是一种“绝对武器”,相信用威胁使用核武器就可以维持“世界秩序”, 并竭力主张一旦苏联集团胆敢走出西方的“包围圈”,美国将以原子弹这一“大威力武器”,连同美国强大的常规力量予以毁灭性打击。

在此阶段,美国在国外建立了许多战略空军基地,其中包括能运载核弹的战略轰炸机基地。这些基地从西欧、南亚、东南亚和东北亚四个方面构成一个战略弧形地带,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形成战略包围的态势。这种态势与以后的发展大不相同之处,是各个战略空军基地较为靠前。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可携带核弹的远程轰炸机航程有限,要打击苏联腹地的重要战略目标,飞机从美国本土起飞难以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