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响美国核力量运用政策发展变化 的基本因素

美国核力量运用政策不断调整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战的结果,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有 4 个。即:美苏核力量对比消长的变化、美国核威慑战略的调整、核技术的发展与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的变化、核武器与核战争固有的特性与规律。

(一)美苏核力量对比消长的变化

核力量是进行核战争的物质基础,是制定运用政策的基本依据。在战后40 余年的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进行了激烈的核军备竞赛。尽管双方的起点大不相同,然而最终却出现了大体均衡的情况。这期间,美国经历了从核垄断、拥有绝对优势、相对优势直到与苏联形成大体均势几个阶段,随着美苏核力量对比消长的变化,其运用战略发生了与其相适应的调整。

40 年代中期至 50 年代初,由于美国处于核垄断的地位,因此核战计划强调只要发现对方的侵略征兆或侵犯了美国的利益,无论处在什么水平上, 美国都将使用唯其独有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去进行“讹诈”或实施“原子轰炸”。50 年代,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但美国仍然对苏联拥有巨大的核优势,故其核力量运用政策仍强调实施大规模先发制人的核打击。60 年代, 美国的核力量对苏已逐步开始只具有相对优势,其核力量运用政策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全面打击的大规模报复性质逐渐转向以打击对方军事力量为主。 70 年代,美苏核力量形成了大体上的均势,美国的核力量运用政策更

加强调进行有限规模的逐步升级的核战争。 80 年代,美国加速推进核武器现代化计划,谋求“重建优势”,其运用战略更加强调在实践中取胜,核战计划更具灵活性。

(二)美国核战略的调整

美国核战略中的三个基本政策(核威慑政策、核力量运用政策、核力量发展政策)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三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既各具特征,相对独立,又受制于其它政策的调整。从美国的威慑政策来研究美国的核战略,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美国的核战略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化,即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而 60 年代以后,虽然美国历届政府也陆续提出一些新的战略概念,冠之以不同的名称,但从本质上看仍属于“灵活反应”战略范畴,这些变化是渐进性的,属于阶段性的变化。与之相应,美国核力量运用政策的调整变化似乎也是如此。 60 年代以

前,美国的核力量运用政策的实质是进行大规模先发制人的全面打击,而 60 年代以后则体现着“灵活反应”的战略思想,尽管随着美国政府的更迭和冠以新名称的核战略的陆续提出,新的核力量运用政策和新的核战计划相继产生,但其战略目标并没改变,即要有能力和决心进行一场核战争,并在有利于美国的情况下结束核战争。美国核力量运用政策始终沿着重点打击军事目标,扩大目标选择范围,增加灵活性,打赢逐步升级的有限核战争的思想调整变化。

(三)核武器技术的发展

核武器技术的发展是促使核力量运用政策变化的催化剂。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出现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为准确打击苏联军事目标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与此同时发展起来的侦察卫星技术和高级侦察机能够准确地确定苏联军事目标的位置和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重点打击军事目标的

“统一联合作战计划第 63 号”(sIOp—63)。70 年代初分导式多弹头导弹的部署,融指挥、控制、通讯和情报为一体的现代化的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开始运作,为打逐步升级有限核战争的“统一联合作战计划第 5 号”(sIOp 一 5)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运用手段。80 年代开始进入现役的威力巨大而又精确度极高的 MX 导弹和“三叉戟Ⅱ”型导弹(D 一 5),以及具有打击硬目标能力的空射巡航导弹,都为“统一联合作战计划第 6 号”(sIOp 一 6) 和第 7 号(slOp 一 7)的制定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核技术的发展,没有这些能使其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新式核武器的出现,核力量运用政策的调整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苏联核技术的发展同样影响着美国核力量运用政策的调整变化。从总体上看,在激烈的核军备竞赛中,美国通过在各项核技术上处于稍微领先的地位,但时间不长就被不甘落后的苏联奋力赶上。这种核技术差距的出现与消失往往促使核力量运用政策的发生变化。 50 年代后期苏联陆基洲际导弹先于美国试验成功,使苏联具有了对美国本土心脏地区实施核打击的能力,这成为促使其后美国核力量运用政策进行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 70 年中后期随着分导技术的发展,苏联具有分导式多弹头的重型洲际弹道导弹 SS~18 进入装备,也曾对美国核力量的运用政策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美国对核战计划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

(四)核武器与核战争固有的特殊规律

核武器的巨大破坏杀伤能力和其投掷工具,特别是洲际弹道导弹的高度突防能力,使核战争中的攻防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武器本身而言,在常规武器中,一种新型进攻武器的出现很快促使与其相对应的新式防御武器或装备(工事)的运用于战场,形成大致均衡的武器对应效应。如盾被用来对付矛,盔甲被用于抵御箭,坦克又使机关枪相形见绌。然而核武器不同,它爆炸的巨大威力比化学元素强 100 万倍以上。而且,进攻性核技术和核武器与防御系统相比,技术相对简单而造价相对低廉,因此进攻性核力量发展迅速,在如此强大的战略核进攻力量面前,任何防御系统都显得十分脆弱。因此,在核战争中,如果一方垄断着核武器,那么无疑这一方就垄断着绝对的力量优势。但如果战争双方都拥有核武器,情况就十分复杂而微妙,进攻的一方,无论拥有多么大的核优势,采取先发制人的大规模打击,只要不能百分之百地摧毁对方的核武器,就不能避免遭到核报复的后果,不能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而防御一方,无论核力量多么弱小,只要能够保持一定的第二次打击能力,从而可以给进攻一方造成不能忍受的损失,就能比较有效地慑止对方的进攻企图,实现基本的战略平衡。这就是核战争不同于常规战争的特殊规律。由此可见,在核战争中,双方特别是弱方第二次打击力量的生存能力和摧毁能力,对于维持战略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60 年代初期,苏联开始拥有一定数量的第二次打击力量。到 60 年代后期,苏联已具有了比较可靠的第二次打击力量。这样就使常规意义上的传统攻防平衡关系被打破,而使核时代的攻防平衡关系得以建立。从威慑战略角度讲, 60 年代美国限制损伤和确保摧毁战略的基本着眼点是要使苏联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苏联都不可能在核大战中保存自己,从而不敢对美及其盟国发动进攻;另一方面也表明,美国自身也认识到,美也不可能在核大战中有效地保存自己,因此美也不会发动全力以赴的核进攻。这反映在核力量运用政策上,表现为以苏联军事力量,特别是核力量为主要打击目标;

在核战计划中,第一步只打击这些军事目标,目的在于避免全面毁灭结果的出现。然而,随着美苏严重的核对峙和核军备的激烈角逐,又出现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如果美国掌握了可以严重威胁苏联第二次打击能力生存的核力量,并制定了摧毁其第二次打击能力的核战计划,就可能致苏联于绝境而迫使其在遭受美国攻击之前抢前发射核武器,这种可能诱发苏联孤注一掷的失衡局面又一次把美国推入困境。为维持战略稳定,美苏两个核大国就必须都认识到任何一方都无法通过先发制人的核打击来获取实质性的优势,同时又不必因担心己方核武器会被对方摧毁而被迫抢先发射。这一战略考虑反映在核力量运用政策和核战计划上,突出表现为尽力保持核战过程中的战略稳定,即如果核战争爆发,就必须将其严格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和等级上,即不过份打击,也不过分反应,力争在有利于美国的条件下尽早结束战争并重建威慑。为此,这一时期的核战计划中包括了多种小型和灵活的作战方案。通过已掌握的材料去研究美国核力量运用政策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看

到这一政策发展演变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和历史局限性。当前,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正进行着重大的战略调整。冷战时期美国的核力量运用政策已成为历史,然而可以肯定,只要美国还拥有核武器,那么核力量运用政策就不会消失。未来是历史的延续,了解和研究冷战时期美国核力量运用政策的发展演变,无疑会对我们认识今后美国这一政策的发展趋向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