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统一联合作战计划第 6 号
(SIOP—6)
如果威慑失败,核战争爆发,美国必须占上风并能够迫使苏联按照有利于美国的条件尽快结束敌对行动。
——卡斯珀·温伯格
里根执政后,坚持了 70 年代美国核战略发展的基本方向。1981 年 10 日,
里根签署了《国家安全指示第 13 号》,批准继续执行卡特政府的《总统指令
第 59 号》。1982 年 7 月,国防部长温伯格签发了《核武器使用政策第 82 号》。以上述两个文件为政策指南,联合战略目标计划参谋部制定“统一联合作战计划第 6 号”,该作战计划于 1983 年 10 月 1 日生效。这个作战计划进一步扩大了目标选择范围,突出了打一场“延宕未决”核战争的准备,制定内容更为详细的实战方案。
(一)多层次的打击
美国 80 年代核力量运用政策强调打击苏联统治集团最为珍视的目标。这包括打击苏联政治军事领导目标,打击这些领导机构和地下掩蔽部,消灭这些人员(美方估计约 10 万人);打击苏联支持战争的经济能力;打击苏联军事目标,包括其核力量和常规力量,不但打击预定目标,还要打击在核交锋过程中发现的新的军事目标。与 50 年代的“敲诈”计划所要求的大规模轰炸机袭击不同,这时的“第一次打击能力”意味着发动一次多层次的、即攻又防的解除对方武器的打击,在打击中各种核武器同时协同动作。与公众的想法相反,第一次打击不是一种阵发性的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它要求老练地将各种复杂的武器系统配合起来,这些武器系统中的第一种都将起单独而极重要的作用。
——在核战争开始的几秒钟内,反卫星武器被发射去打击敌人的卫星早期警报系统,即“眼睛和耳朵”;电磁脉冲破用于搅乱它们的通讯网。这能防止敌人发现第一次打击和进行相协调的反击。
——紧接着,用“潘兴Ⅱ式”导弹发动“砍脑袋”式的攻击。部署在西德的 108 枚“潘兴Ⅱ”导弹,能够在发射后 6 分钟内摧毁苏联的指挥中心和
加固的导弹发射井。虽然它现在的射程是 1000 英里,但具有更强推进器的“潘
兴Ⅱ”导弹改进型很快能飞行 2300 英里,这使得它众西德发射时足以打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摧毁苏联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 C1(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网。
——在苏联导弹能发射之前,发射数千枚 MX 导弹和“三叉戟Ⅱ型”导弹
(它们要花大约 30 分钟到达它们的目标)去摧毁苏联的导弹发射井。
——最后,任何可能逃脱这次猛攻的苏联洲际弹道导弹将被激光饱和精确制导的导弹打下来。
(二)“延宕未决”的核战争和巡航导弹
80 年代初列入 NSTL 中供选择的打击目标已达 5 万余个,“统一联合作
战计划第 6 号”的打击目标仍分为四大类:苏核力量、常规力量、军政指挥中心、工业/经济。
① 美国国防部长《防务指南》,(1982 年 5 月 30 日《纽约时报》)。
“统一联合作战计划第 6 号”对全面核大战作了两类四种假设,第一类为“戒备反应”,即在美苏双方都处于日常戒备状态条件下,美对苏或苏对美首先发动全面核打击;第二类为“全面动员”,即在危机不断升级,美苏进入全面动员后,美对苏或苏对美首先发动全面核打击。在“戒备反应”条件下,由于美保持日常戒备并始终能保证 1/3 以上的核弹头可生存,任何核突击,都必然遭到毁灭性的报复,因此,苏不会对美实施“睛天霹霹式”的全面核打击。如果由于危机升级而导致双方核部队进入全面动员状态,美可使几乎 100%的战略导弹潜艇和战略轰炸机处于戒备状态,从而使更多的核弹头得以生存,丛理性的逻辑推理,苏就更不可能对美实施全面核打击了。由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苏都不敢贸然对美发动全面核打击,所以美实际
需要对付的是逐步升级的有限核战争。美要争取在升级的每一步过程中都有能力、有办法胜过苏联,这样才能迫使其及早停战,并接受有利于美的停战条件。从统一联合作战计划的角度看,制定逐步升级的有限核战方案,总是围绕着打击硬目标和分级冲突控制理论而展开的。
为了保证核力量使用政策的执行,美国从 70 年代就全面展开了对 MX 导弹、“三叉戟Ⅱ”型潜射导弹、B—1、B—2 轰炸机和巡航导弹的研制,这些打击硬目标的核武器于 80 年代陆续进入现役。
分级冲突控制理论认为,一场“延宕未决”的核战争比一场全面的第一次打击的核战争更有可能发生。“统一联合作战计划第 6 号”明确规定,美国必须能够打一场持久的核战争。例如,在欧洲进行的一场战争中,数小时内核门槛就会被越过:核武器在主要城市爆发而使其化为灰烬。由于欧洲战区地幅有限,而且核兵器密度大,核战争将很侠升级。然而,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想将核冲突直接升级到全面核大战。它可能逐步地水平扩展到新的地区。因此,即使欧洲爆发战区核战争后,核实战论者仍可通过威胁开辟新的战区,诸如中东、印度洋、东南亚等来加大睹注。
要迫使敌人在水平升级的某个阶段上投降或退让,核实战论者需要这么一种武器:
——造价相对低廉而且数量充足;
——射程远而且灵活得足以将世界联成一片;
——多样、便携并且不易损,以便在任何升级水平上从世界任何地点由各种发射平台(飞机、军舰、卡车)发射;
——高精度但未必高速度。
这就是巡航导弹。巡航导弹符合控制水平升级的所有要求,它不仅成为“统一联合作战计划第 6 号”和分级冲突控制理论的支柱和新的一级阶梯, 而且它也是一种最危险的武器。
事实上,在里根执政期间,美国政府谋求重新获得战略上的优势,坚持“以实力求和平”,加速推行核武器现代化计划,认为“核战争可以打赢”。在此期间制走的“统一联合作战计划第 7 号”集中反映了这一战略思想,而这一作战计划所体现的美国核力量使用政策与美国的核威慑政策和核力量发展政策更趋一致。到了 1986 年,美国具有“第二次打击”能力的武器数量比
1979 年增加了 20%;遭受“第一次打击后”残存的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增长
75%,这明显地改善和提高了灵活反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有力地支撑着核力量使用政策,使核战计划更具可信度,更具威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