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规模生产确保优势
(1956—1967)
从 1956 年到 1967 年的 12 年间,是美国大规模生产和大量储存核武器的时期。美国的核武库急剧膨胀,在核弹头生产上出现了“大跃进”的局面。1957 年,库存核弹头只有 5000 枚。至 1960 年,猛增了约 11000 枚,使库存核弹头总数达 16000 枚左右。1967 年达到最高值,库存核弹头总数超过了32000 枚。在运载工具的发展上,这一时期美国在继续不断改进 B—52 战略轰炸机的同时,加快陆基弹道导弹和海基核力量的发展,随着 1958 年美国第
一枚“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和 1962 年第一艘“海神”级核潜艇的下水,美国“三位一体”的进攻性战略核力量开始形成。
(一)核弹头向多品种系列化方向发展
从核武器发展史上讲,这一时期已进入核武器发展的中级阶段。在原子弹、氢弹的基础上,美国又研制了加强辐射型的中子弹。核弹头的品种也从航弹、导弹发展到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核水雷等;在威力档次上,一方面当量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小当量的核弹药。
在这 10 多年间,共有 51 种新型核弹头和改进型核弹头进入现役和库存。
其中,包括 12 种新设计的核航弹的深水核炸弹,25 种战术核武器弹头和 11 种战略导弹弹头。
新型核航弹和深水炸弹共有 12 种陆续进入现役的新型核航弹和深水核炸弹是: B22、B24、B26、B27、B28、B29、B36、B39、B41、B43、B53 和B57。
战术核武器弹头出现 25 种新型号其中,有 8 种是陆军近程导弹弹头—— “红石”导弹的 W29 和 W39、“诚实约翰”火箭和“奈基Ⅱ”导弹的 W31、“曲棍球”导弹的 W40、“小约翰”导弹的 W45、“潘兴 1”导弹的 W50、“中士” 导弹的 W52 及“大卫·克罗克特”导弹的 W54;有 5 种海军防空或反潜导弹核弹头——“黄铜骑士”导弹的 W30、“阿斯托”导弹的 W34、“阿斯罗克” 火箭的 W44、“小猎犬”导弹的 W45 和“萨布罗克”火箭的 W55;”有 5 种核地雷——T4、W30、w31、 W45 和 W54;有 4 种核炮弹一 W19、W23、W33 和w18;以及 3 种空射导弹弹头——“吉尼”火箭的 w25、“小斗大”导弹的 W45 和“猎鹰”导弹的 W54。
战略导弹逐渐装备了 11 种核弹头随着美国陆基洲际导弹和海射弹道导
弹的研制成功和进入现役,有 11 种核弹头逐渐装备了各型战略导弹:“天狮星”导弹的 W27、“大猎犬”和“马斯”导弹的 W28,“宇宙神”和“大力神” 导弹的 W38,“鲨蛇”导弹的 W39“波马克”导弹的 W40,“北级星”导弹的W47 和 W58,“雷神”、“丘比特”、“宇宙神”和“大力神”导弹的 W49, “大力神Ⅱ”导弹的 W53,以及“民兵”导弹的 W56 和 W59。
(二)“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美国的战略导弹取得长足的发展。从 50 年代未到 60 年后期, 先后有三代陆基弹道导弹研制成功并进入装备,发射方式从地面发射转入地下井发射和潜艇水下发射。60 年代初,美国第一艘战略核潜开始服役;战略轰炸机进一步改进了性能并研制发展了新的型号,基本形成“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洲际弹道导弹 1955 年 9 月,当艾森豪威尔总统下令优先发展战略弹道导
弹之时,苏联已经在弹道导弹的研制上走到了前面。1957 年 8 月 29 日,苏
联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全程发射试验成功,同年 10 月,苏联的多级火箭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这令美国人大吃一惊,出现了美国与苏联存在“导弹差距”之说。为此,美国投入多方面力量加快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步伐。 1958 年 4 月,美国开始部署液体燃料推进的“宇宙神”洲际弹道导
弹。 1958—1959 年,“雷神”和“丘比特”两种中程导弹也进入现役。1960 年,又部署了“大力神Ⅱ”洲际弹道导弹。1966 年,美国第一枚多弹头洲际导弹开始服役。“宇宙神”和“大力神Ⅱ型”属于美国第一代陆基洲际导弹, 基本特点是单弹头,地面发射,采用低温液体推进剂,命中精度低,圆公幕偏差最大可达 8 公里,且无突防装置。到 60 年代中期,美国陆续出现第二代陆基洲际导弹,主要型号是“大力神Ⅱ”、“民兵Ⅰ”和“民兵Ⅱ”型导弹。第二代导弹的特点是地下井发射,提高了生存能力;采用可贮液体推进剂或固体推进剂,缩短了反应时间;弹头增加了突防装置并且有变更打击目标的能力;命中精度为 1 公里左右,威力和可靠性也较第一代导弹有较大提高。
从 60 年代中期开始到 70 年代初期,美国又开始发展以“民兵Ⅲ”型陆基洲际导弹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导弹。
海基核力量 1956 年 3 月,美国批准了弹道导弹潜艇舰队的作战研制计
划,同年 12 月,批准海军着手研制固体推进剂的北极星导弹。在此期间,潜艇与潜射导弹的研制几乎是同步进行。1958 年 1 月,北极星导弹开始试射, 这是美国第一代潜射导弹,射程为 2500 公里,命中精度较差。与此同时第一
批 3 艘北极星潜艇开始建造。1959 年 4 月,北极星导弹飞行试验首次圆满成
功;同年 12 月,第一艘北极星潜艇华盛顿号交付使用。 1960 年 9 月开始研制北极星 A—3 导弹,同年 11 月“华盛顿号”首次携带 A—1 导弹开始海上巡逻。 1962 年 5 月,第一艘“海神”核潜艇下水; 1964 年 9 月,北极星A—3 导弹进入装备;1967 年 7 月,最后一艘“海神”潜艇交付使用。
战略轰炸机 B—52A 轰炸机在 50 年代中期部署后不久,美国即开始研制新型轰炸机。首先研制了 B—58“盗贼”式轰炸机,因其性能不令人满意, 只采购了 100 架。继 B—58 之后,又开始研制 B—70、RS—70 和 FB—111 轰炸机。由于种种原因,前两种飞机在研制阶段即被取消,只保留了 FB—111 中型轰炸机,到 1969 年这种飞机才装备部队。从 1956 年至 1961 年,美国对B—52A 轰炸饥进行了多次改进,生产出了 B—52D、B—52G 和 B—52H 三种型号的飞机。
(三)美国核武库急剧膨胀的原因
这一时期,美国的核武库急剧膨胀有着战略上和技术上的双重原因。从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期,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先后执政,他们先后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和“灵活反应”战略,而这两种战略都需要核优势来支撑。无论是“大规模报复”战略所准备的核大战,还是“灵活反应”战备所需的强大的核盾牌和实施逐步升级的有限核战争,都要求美国不仅在核武器的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保持对苏联较大的优势。特别是美国在 1961
年柏林危机和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中与苏联直接较量时,充分体会到扩充核武库、拥有核优势的巨大政治效应。在技术方面,使核武库得以迅速扩充的原因是:“萨凡那河”、“汉福特”等反应堆满功率运行后,生产出了大量的裂变材料,为核武器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基础; 1953 年热核武器研制工
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美国得以生产大当量核弹;各种运载系统研制成功后, 使多种核弹头的实践使用具备了条件,进一步促进了核弹头的生产,从而使这个时期美国核弹头的生产出现了一个“大跃进”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