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全面建设攻防兼备的战略力量的尝试

(80 年代)

在 80 年代初期之前,美国十分强调进攻性战略核力量的建设,对战略防御力量的建设重视不够。60 年代初,美国曾在本土广泛部署过“奈基Ⅱ”地空导弹,但不久即被撤消。后来于 1974 年至 1976 年间,也只是短暂地部署过一个有限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所以,时至今日,美国仍然没有反导系统来保卫自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 1983 年以来,美国政府在注重进攻性战略力量建设的同时,开始强调战略防御力量的建设。

(一)星球大战计划(SDI)的提出和发展

星球大战计划,是在美国企图建立攻防兼备的战略防御系统,有效地拦截来袭的战略导弹,从而打破与苏联的核均势僵局,重新获取优势地位的政策驱动下和 80 年代以来美国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处理技术、航天技术与激光及红外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里根轰动世界的电视讲话 1983 年 3 月 23 日晚,美国总统里根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SDI),也被称作星球大战计划。他首先向人们展示了苏联导弹力量已大大超过了美国的 4 张卫星拍摄的照片和一些图表,强调为了对付苏联军事力量日益强大的威胁,美国的进攻力量必须现代化。接着便宣布美国要加强研究空间时代的超级武器,建立有效的防御系统,以便敌人的导弹到达美国之前就被拦截和彻底摧毁。为此他要求美国公众支持他今后 5 年中花 1 万 8 千亿美元来实现其“战略防御计划”。里根这次演说立即轰动了美国和全世界。国际舆论认为,星球大战的提出揭开了美国太空战略的帷幕,标志着美苏核军备竞赛又登上一级新的台阶。

多层次战略防御体系的构想就在里根总统电视讲话后的一两个月间,美国先后成立了“防御技术研究组”、“未来安全战略研究组”和“高级部际小组”。经过几个月的研究论证,他们向总统和国会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该计划的最初构想是:“在未来与苏联的全面核战略中,拦截并摧毁 99%以上的来袭战略导弹和中近程导弹,以保卫美国及其盟国”。为此,必须建立全弹道多层拦截网:

第一层,设想在起飞段(500 公里以下)拦截起飞的导弹,即在该弹头开始分离、发动机终止工作之前予以阻截摧毁。由于战略导弹的体积大,它与防护精良的弹头相比较更容易被 摧毁。特别是在导弹起飞的主动段,战略导弹上发动机发出的强烈热辐射不易隐蔽,最易受到攻击。用于这一飞行段的拦截武器主要来是装有动能武器和定向能武器的战斗空间站(或称战斗空间平台)。据报道,利用战斗空间站,可在洲际弹道导弹起飞后 2—5 分钟之内将其中 90%以上的导弹予以摧毁。

第二层,位于导弹尺行弹道的中段(500—1000 公里)。在这一段中主要利用非核拦截弹、电磁轨道炮和化学火箭战斗站,摧毁那些在第一层中尚未被摧毁的核弹头。

第三层,从未段的 800—1000 公里高度起直至最终的 9—15 公里高度。在这一段中使用的拦截武器主要是中近程陆基反弹道导弹。

按照方案设计者的推断,第二和第三层防御系统总计可拦截约 90%的洲际弹道导弹,连同第一层一起拦截总数可达 99%。对于那些通过了三层防御

系统突防成功的洲际弹道导弹,最终将由地面反导防御武器对付。

这一战略防御计划设想采取以天基为主,广泛采用陆、海、空天基部署方式,研制和建立侦察、监视和跟踪系统,分阶段发展定向能武器和动能武器系统。定向能武器包括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或称射束武器)。定向能系指光、电子或其它核粒子的强射束所产生的能量。定向能武器就是以光速或接近光速的速度将上述强射束产生的巨大能量定向地射击目标,从而达到摧毁目标的目的。由于射向单一,故作用距离远,能量集中且摧毁力强;由于射速快,故无需考虎提前量,因而射击精度高。美国当前研究的定向能武器主要包括:化学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器、X 射线激光器和粒子束武器。动能武器是借高速运动的物体以直接碰撞传递能量的方式来摧毁目标。由于现代红外寻的和毫米波制导技术的进展使得这一途径较易实现。美国将主要研制三种动能武器。一是天基电磁轨道炮。二是非核拦截弹。三是天基化学火箭战斗站。

星球大战计划的发展调整与“智能卵石”方案星球大战计划提出后,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在动能武器方面,不仅成功地进行了用一颗非核弹头击中另一颗弹头的试验,还演示验证了用雷达制导拦截弹在大气层拦截来袭弹头。在定向能武器方面,进行了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的可行性研究,并于 1989 年 3 月用高级红外化学激光武器成功地拦击了一枚超音速飞行的 AGM—129A 巡航导弹。在监视、识别、跟踪和捕捉目标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发展。1989 年初,用“消防水他”激光雷达成功地分辩出了真假目标; 用“三角星”卫星进行的空间试验,搜集了各种目标的数据,评价了探测和跟踪目标的能力。

另一方面,星球大战计划的推行也困难重重,其内容不断调整。 1987 年,美国战略防御局提出分阶段部署战略防御系统的设想。布什执政后,虽然仍维持“分阶段部署”的基本框架,但研究的重点已从初期计划的定向能武器技术,转向采用火箭推进的动能拦截弹技术。1990 年 2 月,布什政府决定修改第一阶段战略防御系统的基本设计,把近期计划的重点从天基拦截弹转向由天基拦截弹派生的“智能卵石”。“智能卵石”系统,是一种以动能武器为主的天基防御系统,设想由部署在太空轨道上的 4000 余枚小型拦截导

弹组成。每枚导弹重 4.5 公斤,采用精确星光惯性制导和激光成象雷达制导,

内装重约 100 克的计算机,高度智能化、能监视、捕捉、摧毁来袭导弹。 1990

年 10 月,美国国防部又提出将战略防御由主要对付来自苏联的大规模导弹袭击,转变为同时也对付第三世界国家对美国可能的导弹袭击。1991 年 1 月, 布什政府将星球大战计划调整为“对付有限打击全球防御系统”。1993 年 5 月,美国政府决定彻底放弃天基系统,集中力量发展陆基反弹道导弹系统, 这标志着星球大战计划的最初构想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国家防御系统” 转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二)积极推进核力量现代化计划

美国在推行星球大战计划的同时,仍然加紧执行进攻性战略武器现代化计划。

新型战略轰炸机陆续装备部队美国空军一方面积极改进 B—52 型战略轰炸机的机上装备,截止 80 年代末期已有 194 架 B—52 型轰炸机换装巡航导弹;另一方面加紧研制和装备新型战略轰炸机,到 80 年代末已有 100 架 B— IB 型轰炸机完成部署计划,B—2 型隐形飞机正在加紧研制中, 1989 年第

一架该型机出厂并试飞成功。

提高陆基洲际导弹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和生存能力 80 年代美国核武库中打击硬目标的主要武器是“民兵Ⅲ”型导弹,其弹头当量和命中精度都不高。1983 年美国完成了 300 枚“民兵Ⅲ”导弹换装 MK—12A 弹头的工作,其命中

精度达 185 米,毁伤力提高了一倍,具备了打击一般导弹地下井的能力,但仍无法摧毁苏联加固的 SS—18 导弹地下井和坚固的地下指挥所。为此,美国还加紧研制能穿入地下 600 英尺,然后爆炸的高强度弹头。同时,为提高陆

基洲际导弹的生存能力,加快进行机动部署, 1989 年决定将部署在导弹井内的 50 枚 MX 导弹移到铁路机动轨道上,并加紧研制部署在公路机动发射车上的“株儒”小型洲际导弹。

海基核力量也进一步加强 1983 年 3 月,美国完成了在改装的 12 艘“海神”级潜艇上部署“三叉戟Ⅰ”型导弹的工作。1990 年初,第一批 2 艘“俄亥俄”级核潜艇开始服役,每艘装备精度高、具有打击硬目标能力的“三叉戟Ⅱ”型(D—5)导弹 24 枚。

由于进入 80 年代以后,里根政府开始采取较强硬的对苏政策,提出“重

整军备”的方针,美国核力量现代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到 1989 年底,美国拥

有陆基洲际导弹 1000 枚(民兵Ⅱ型导弹 450 枚、民兵Ⅲ型导弹 500 枚、MX

导弹 50 枚)、潜射导弹 640 枚(海神 c—3 导弹 208 枚、三叉戟Ⅰ型导弹 384 枚、三叉戟Ⅱ型导弹 48 枚)、战略轰炸机 311 架(B—52G/Hl73 架、B—1B90 架、 FB—111A48 架)。“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运载工具共计 195/件,虽然从总件数上略少于 80 年代初的 2048 件,但收于分导技术广泛运用于战略

导弹,核弹头总数已超过 26000 个(其中战略核弹头约 10000 余个),总当

量达 40 余亿吨。

80 年代和 90 年代之交,世界战略形势剧变。随着德国统一和苏联的解体,持续了四十多年的两极冷战格局最终瓦解。1987 年 12 月,美苏签署了中导条约, 1991 年 7 月和 1993 年 1 月,美苏(俄)又先后签署了第一和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在此期间,美国开始了对其核战略的重大调整, 核军备发展的步伐有所放慢,核武库的规模有所缩小。但是,必须注意到, 美国仍然在执行其核力量现代化计划,美国依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核武库,而且,随着美俄间不对等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付诸实施,美国的核优势地位将更加突出,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上第一号核超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