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太平天国军帅负责制的破坏

太平天国军帅负责的破坏,先起于军帅杨秀清,而毁于天王洪秀全。 杨秀清虽然身任军帅,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实权,但他还要夺取高踞太平

天国特权顶峰的天王宝座。丙辰六年(一八五六年)五月,他就假托天父下凡逼洪秀全承认他称万岁,企图把太平天国的主(天王)和军帅的权位都归于他一人之身。杨秀清必须担负首先破坏太平天国军帅负责制的罪责。但是, 杨秀清逼称万岁事件,以他本人被杀而告终,他还不曾把军帅负责制破坏。

太平天国军帅负责制的破坏,毁于天王洪秀全之手。洪秀全是一个伟大的农民革命领袖。但他中封建思想的毒很深,他不但要父子公孙江山万年, 他还要做一个专制的君主。他在辛开元即天王位那一年,就颁布幼学诗①。其朝廷一章道:「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逞」。其君道一章道:「一人首出正,万国定咸宁。王独操威柄,谗邪遁九渊」。在后来另一部天父诗里,他又有一首说教的诗道:「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②。在这部天父诗中,还有「一句半字都是旨,认真遵旨万万年」③、「遵旨得救逆旨刀」④等句,充分流露了他的君主专制的思想。

以抱有这种君主专制思想的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前期行军帅负责制的时候,他不得不受着政体的限制,做一个临朝而不理政,只拥有君主的尊严, 而没有实权的元首。但到经过天京事变,他杀了杨秀清,诛了韦昌辉后,便不同了。那时候,合朝同举石达开执政,要石达开继任杨秀清军帅的地位, 继续军帅负责制。「众人欢悦,主有不乐之心」。洪秀全没有把军帅的权位给石达开,他封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专任两兄,挟制石达开①。洪秀全除用两兄来挟制石达开外,他还「诏旨频降仍,重重生疑忌」

②,亲自来控制石达开。结果,石达开被迫出走了。洪秀全就把军帅职权抓归

手中。于是正如他自己所说:「主是朕做,军帅亦是朕做」,作为一个专制的君主,破坏了太平天国的军帅负责制。以前,我们对这件大事,都认为群众拥护石达开,是人事问题。今天,考明了太平天国的军帅负责制,才知道人事只是表面现象,而本质实是群众拥护军帅负责制,洪季全则要破坏军帅负责制,是太平天国一场对政体的带有根本性的大门争。

己未九年(一八五九年)三月,洪仁玕从香港到天京,封为干王,「晋位军帅」。洪秀全是把军帅的「名」交出来了,但军帅的「实」,他却是紧紧抓住不放。洪仁玕这个作为「朝纲之首领」,外国人也称为「总理国务」① 的军帅,只是一个空架子,已经没有权力了。有一个英国翻译官富礼赐和洪仁玕很熟,常在干王府吃饭间谈,还在府中住过。他记洪仁玕和他间谈说:

① 据一九五五年三月,在山西省临汾县北刘村发现的太平天国辛开元年新刻幼学诗封面刻板,知此书为辛开元年(一八五一年)洪秀全在广西即天王位那一年所刻。

② 见天父诗第三百七十八首。

③ 见天父诗第四百十七首。

④ 见天父诗第四百十八首。

① 据李秀成自述原稿。

② 是太平天国丁巳七年五月翼王石达开出走布告。

① 据简又文译吴士礼太平天国天京观察记,见简又文太平天国杂记。

「席间,他便告诉你欲改革各事如何困难,天王如何不听人言,各王如何不尊重其威权」②。在太平天国前期行军帅负责制时,权力在军帅,天王只有「旨准」,「从无驳者」,能不听从军帅吗?各王能不听军帅的命令吗?这寥寥两句话,道尽了太平天国后斯军帅有名无实的真情。富礼赐又记干王府六部处理政务事,说办理国务的只有三个书手,常在那里写字于黄纸上,大约这几个人即是该六部的全部人员。户部作了堆煤炭之用。礼部的用处更为卑下。六部在楼下,而一个外国牧师罗孝全却高踞整个六部的楼上作为寓所③。这种种情况,只能说是笑话,那里还是堂堂国家的政府!当年正军帅杨秀清东王府好似川流不息地处理国务,而今作为军帅的洪仁玕干王府却荒凉秽芜到了这种境地,其权力已不在军帅,是不言而喻的了。

到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五月,天京危急,天王受了臣民的恹力,不得不封李秀成为军帅。但李秀成有没有得到军帅的权力呢?据李秀成自述原稿说,当时敌人兵临苏、杭,李秀成请前往指挥。那时候,要守天京,必须依靠苏、杭物资的支持,没有苏、杭,天京就不能守。李秀成要去苏、杭,是从全局出发的。乃再三奏请,洪秀全都不准。苏、杭守将日日飞文告急,李秀成再力奏,洪秀全才准他前去,限四十日四回京,如过期不回,以国法从事。这那里还有军帅的权力!

洪秀全剥夺了军帅的权力,他就设立吏部天官、户部地官、礼部春官、兵部夏官、刑部秋官、工部冬官六部,把国务分归六部掌管,而由六部向他和他的儿子幼主直接负责。这兴朱元璋废丞相,设六部的用意、作法和目的完全相同,都是为要把大权收归已手,以厉行君主专制。所以,庚申十年(一八六○年)十月,英国教士杨笃信到天京访问,他记道:「在南京有同北京相当的六个部」①。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年)正月初,英国水帅提督何伯自吴淞率队西上,调查长江开埠事宜,他特派步兵中校吴士礼入天京,调查太平天国实情。吴士礼在太平天国天京观察记里,记太平天国的政制也说:「各王分管各部政事。他们分设各「部」衙门一如清廷,由各王分掌之。但所有权柄集中于天王。如不经其裁可,一切要务俱不得执行」。杨笃信所说「六个部」和吴士礼所说「分设各部衙门」,就是本书上面说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据杨笃信说太平天国的六部衙门的职掌,「相当」于清朝的六部,吴士礼说,「一如清廷」。清承明制。太平天国政权即分归六部掌管, 那势必然「权柄集中于天王」了。

在太平天国前期,天王不理政务,不发上谕,到了后期,却完全相反。调遣军队作战由天王下诏命令了①。派官镇守要地由天王降诏任命了②。安民

② 据简又文译富礼赐天京游记,见卜拉克斯同(ThomasW.Blakiston )著五月扬子(Five Months on the Yang

-Tsz)第三章。

③ 据简又文译富礼赐天京游记,见卜拉克斯同(ThomasW.Blakiston )著五月扬子(Five Months on the Yang

-Tsz)第三章。

① 据塞克斯编著梁从诫译太平天国问题通讯,塞克斯致亚伯丁自由报编辑第五封信引文,见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一辑。

① 例如李秀成自述原稿记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天王诏命他领兵取常州、苏州,壬戌十二年四月,天王一日三诏追他救天京。清咸丰十年正月甲申,清朝钦差大臣和春也有天王诏调上游军队的奏报(见王先谦咸丰东华续录卷九十)。

② 据太平天国戊午八年天王命薛之元镇守天浦省诏。

由天王派官前来了③。 减征钱粮由天王颁诏宣布了④。给外国专使的文书也由天王颁给了⑤。总之,在太平天国后期,不论军事、民政、外交等等,无不由天王诏旨施行。因此,在太平天国前期,清朝钦差大臣向荣从金田起义就与太平军作战,一直跟追到天京,驻军在天京东门外孝陵卫两年半之久,并且对从天京逃出来的人「详加访问」,竟以「洪秀全实无其人」覆奏皇帝的询问①。再经过一年多,劫得杨秀清等本章稿本,见有「旨准」二字后,还以「似有其人」向皇帝奏报②。而到了后期,上面说的那个英国军官吴士礼,到天京只住了一星期,根据他亲眼所见,对洪秀全就作出了「专制的天王」的论述③。天王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前后两期两种绝然不同的形象,正是深刻地反映了前期行使军帅负责制与后期军帅负责制遭到破坏后的截然不同。

洪秀全破坏了军帅负责制,大权独揽,从他个人说来确是做到了「如不经其裁可,一切要务俱不得执行」,把所有权柄都集中在他一人之手。举一事来说,辛酉十一年正月,洪秀全准许了英国海军提督何伯要求在天京停泊一军舰照料商务。这是一件大事,当然必须要经过洪秀全的决定的。但到三月,英舰请求在江边借地三丈,盖屋贮煤,以供燃烧,即准其停泊,这便是运带而起的事了。而负责处理国务的赞嗣君蒙时雍、忠诚二天将李春发却无权处理,而必须「登朝面奏」,取得「旨准」,然后遵旨执行①。从这一件事看来,可知吴士礼所说的话,确是不错的。但是,对太平天国却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洪秀全即成了一个「专制的天王」,全权在手,他就任人唯亲。他第一重用的是他称为外甥的幼西王萧有和。第二重用的是他的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第三重用的是族弟干王洪仁玕。第四重用的是女婿金王锺万信、剀王黄栋梁、捷王黄文胜②。这班人都是他的亲属。庚申十年,萧有和还是约十三岁左右的时候③,就兼任赍奏官的重职。三年后,权力达到「幼西王出令, 有不遵幼西王令者,合朝诛之」④的地步。黄栋梁、黄文胜也都是小子⑤。其中除洪仁玕通晓西洋政治、尽忠太平天国当别论外,这班亲贵们,都各擅权利,洪仁发、洪仁达尤其凶横残暴,祸国殃民,把太平天国搅得乌烟瘴气, 无法无人,人人切齿。

洪秀全掌握大权,又「立政无章」,①,就是说制度紊乱,洪秀全即采取

③ 据襄天军主将黄、里天安张、陈天安布告说:「指日安民官到,谕诏减征钱粮」,知安民官是奉天王诏旨前来的。这道布告,年代已破损,但从布告者的官衔爵位看,知是太平天国后期布告,约在辛酉十一年间。

④ 据太平国庚申十年九月二十四日,天王谕苏省及所属郡县四民诏。

⑤ 例如太平天国戊午八年十一月天王赐英国特使额尔金诏。

① 据清咸丰三年六月二十三日,清朝钦差大臣向荣覆奏洪秀全杨秀清形貌片。

② 据清咸丰四年八月二十六日,向荣封呈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会奏稿本片。

③ 据简又文译吴士礼太平天国天京观察记。

① 据赞嗣君蒙时雍、忠诚二天将李春发覆敛天安梁溉天安萧书。

② 据李秀成自述原稿。

③ 据贺翼柯戈登在中国引教士何默斯于一八六○年夏访问天京的报告。

④ 据李秀成自述原稿。

⑤ 据李秀成答词手卷。

① 李秀成天朝十误第十误,见李秀成自述原稿。

政归六部直接向他负责的制度,那就应该所掌各有专责,不是任何人所得干预的。但实际情况,却不如此,以掌铨选的吏部来说,今所见庚申、辛酉两年保官的本章共十五封,计由幼西王萧有和、勇王洪仁达、侍王李世贤、赖冠英奏请的各一封,由干王洪仁玕、赞王蒙得恩、章王林绍璋会奏的一封, 由干王洪仁玕奏请的五封,由英王陈玉成奏请的三封,而由吏部奏请的只有两封②。这样,吏部的职权便给他人所夺了。李秀成自述原稿记有天京各王府各衙门打算买米粮存储以防敌人围困,洪仁发、洪仁达等出令:「欲买粮者非我洪之票不能,要票出京者亦要银买方得票行,无钱不能发票」。如果说买粮要发票的话,那是户部的职权,而不是任何人所得发给。这样,洪仁发、洪仁达等又把户部的职权攘夺去了。因此,六部的地位就被恹得很低。据天王和幼主诏旨所列,在六部之上,王亲国戚和诸王不算了,只算官职,就有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神将、神使七级。六部地位只比主佐将一级高①。以掌全国政务直接向天王负责的六部竟恹在如此低级,如何能行使职权,其权力怎能不被攫夺!不仅如此,洪秀全既设六部分掌全国政务,又以洪仁玕、蒙得恩(得恩死后,由其子蒙时雍继任)、林绍璋总理国务。这就必须把六部隶属于其下,行政方能统一。今竟不然,吏部依然直接向幼主保官,而总理国务的洪仁玕、蒙得恩、林绍璋也向幼主保官,这就乱了,还成什么政体!再看赖冠英既有权力攫取吏部的职权来向幼主奏请封李秀成子李容发为忠二殿下,而到三个月后,他本人却要由吏部奏保为忠靖朝将②,这简直是笑话。不但是李秀成所说「政事不一」③,实如反革命头子曾国藩所说「大纲紊乱」④了。任人唯亲,则「谗佞张杨,明贤偃避,豪杰不登」

⑤立政无章,则政事不一,大纲紊乱。这都是必亡之道。

由于任人唯亲和立政无章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还有乱封王爵一事。洪秀全在天京事变后,打算不再封异姓为王了。到已未九年,族弟洪仁玕来天京, 封为干王。洪秀全自知对不住功臣,他要倚靠陈玉成、李秀成保国,不得不封他们为王。自此之后,日封日多。 洪秀全把王亲国戚和从广东跟出来的同乡都封了王,而汗马功劳的人却不得封,人心不服。后来封多了,不给名号, 一律叫做列王。到列王又封多了,把封的王都写作「坣」。这个坣字,作小王解,是太平天国因避王字讳而改的避讳字。今用来封人,人心更不服了。于是未得封王的功臣感到愤愤不平,而受到列王的封的人则感到不光彩,尤其是受到坣字的封的人则认为被侮辱,于是便把人心丧尽了。李秀成把这件大错误列为天朝十误里面的一件大错误。他在自述里痛论其事道:「无功偷

② 英国不列颠博物院东方部藏有关太平天国史料,原编号为○riental 7420。

① 据天王辛酉十一年五月初九日诏旨,幼主辛酉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诏旨。案其后一份天朝爵职称谓后战, 在神使之下,六部之上,还有护京中军、京都水司(帅)三主将两级,六部之上竟有九级,六部越恹越低了。

② 据三十一日幼主建造九重天廷并封李容发为忠二殿下诏,及正月二十六日幼主升授赖冠英职并追封刘长发诏。据内容及编排次第,前者为庚申十年九月三十一日诏,后者为辛酉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诏,故知赖冠英保奏李容发为忠二殿下在前,而他本人由吏部保升忠靖朝将则在其后三个月。

③ 据李秀成自述原稿。

④ 曾国藩清咸丰七年十一月初五日致沅浦九弟说:「自洪、杨内乱以来,贼中大纲紊乱」(见曾文正公家书卷五)。

⑤ 据李秀成自述原稿。

间之人,各又封王,外带兵之将,日夜勤劳之人,顾之不分(忿),力少从戎,人心之不服,战守各不争雄,有才能而主不用,庸愚而作国之栋梁。主见失算,封出许多之王,言如箭发难收,又无法解,言(然)后封王具(俱) 为列王者,因此之来由也。然后列王封多,又无可改,王加头上三点,以为坣字之封,人心格而不服,各心多有他图,人心由此两举而散无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