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彩画

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从春秋时代开始,建筑工人就在房屋结构的一些重要部位,如梁枋大木、额垫板、平板枋、斗拱、垫拱板、天花板、椽子、角梁的表面,抹以油灰,缠以麻筋或粗布,最外层施以鲜明的彩色图案,藉此来达到木构防腐防蠹以及美化装饰的目的。其后经过历代建筑工人不断的发展,逐渐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彩画艺术。它是防腐防蠹功能的高度结合,不仅具有装饰上鲜明、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民族风格, 同时,使整个建筑艺术也赢得了丰富美观、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太平天国承继和发展这一个优秀的作为建筑装饰的艺术,在房屋结构的重要部位都绘画彩画。现在苏州忠王府彩画,便是太平天国在建筑装饰上的一项丰富的艺术遗产。

苏州忠王府彩画,是著名的苏式彩画。自太平天国失败,历经破坏,截至一九五九年春第三次苏州忠王府彩画调查时止,计在第一进(大门)、第二进(仪门)、第三进(大殿)和第四进(后轩)还保存着梁檩枋架上的彩画共有三四六方①。惟第五进(后殿)尚未有发现。这些彩画的分布是:每根檩和枋(即横的梁和枋,普通叫做大梁、二梁和枋子)上各有一方包袱锦(这是苏式彩画名称,即彩画中心部分,通称枋心)和两个如意头(也叫做包头, 即枋心左右两端,通称箍头);每根梁和枋(直的梁和枋,如三架梁等,普通叫做穿梁)上,各有一方包袱锦,用秋叶、摺扇等形式绘成边框,中间绘上龙凤、走兽、花鸟、虫鱼、花卉、花果、山水、图案等。从一九五五年第二次调查时,就以鉴定为主要工作,第三次调查又作进一步的鉴定, 经过几位年老苏式彩画师根据彩画的内容和构图风格上、粉彩颜色的品种不同上, 悉心分析研究,鉴别出其中四十六方已经涂改重绘,如大殿脊檩上的一方大青龙改绘为白鹤衔芝,大殿前檐南檩上一方青龙戏珠改绘为五福捧寿等等。除去确经改绘和存着疑问的外,初步肯定为太平天国原来的彩画的计共三百方,其中没有一方人物画②。

在当时,苏式彩画喜绘人物故事,其中固有西厢待月、浔阳琵琶一类优

① 据一九五九年四月南京太平天国纪念馆做的第三次苏州忠王府彩画调查,见徐澐秋、张从淦苏州忠王府彩画调查纪录。

② 关於苏州忠王府彩画上的人物问题,曾引起一度讨论,到一九五九年四月,经南京太平天国纪念馆进行第三次调查,作了结论。徐澐秋、张从淦苏州忠王府采画调查记录说:「有人对太平是否具有某种特点的问题。我们觉得现在忠王府存在的全部彩画,都是苏式天国的彩画提出彩画,是具有地方的艺术特点的。而且据顾芹香、范小泉两位彩画老艺人说,太平天国时期,苏州苏帮彩画中,最有名的第一把好手周渭堂是擅长人物画的,他参加这一工程的可能性也最大,但是,现在保存经过鉴定认为是太平天国当时原画的三百方中,一方人物画也没有,这与涤浮道人所撰金陵杂记中说的太平天国壁画『不准绘人物』的话,完全符合,这可以说是这部份宝贵的太平天国艺术遗产的一个唯一特点。但在大殿前檐内横枋上有六方山水画,中间有几个点缀的小人物,根据一九五六年南京工学院专门研究彩画的张仲一教授来苏州调查彩画时, 认为这六方彩画,画法构图,和粉彩颜色,都与其他部的彩画,不像一个时期的作品。还有这一次调查中, 又发现大殿卷棚东西两间南檩上,在『锦上添花』画法一,再在双桃上加画的山水画上,也有几个小人物点缀着。据范小泉、薛金海两位彩画老艺人说,在『锦上添花』画法上,再加『添花』,也是不符合彩画规则的,并且说,这几方山水画即使是当时原画,在山水画中点缀几个小人物,他们彩画工人的『行语』, 称为『赠景』,不作为人物画的」。

秀作品,但一般绘的都是热闹的戏文小说。在苏州失陷后十一年,清朝统治者建造的淮军昭忠祠绘的彩画,绝大部分便是以热闹的戏文小说故事人物画

(如徐策跑城、薛蛟举鼎等)为主要内容①。假如人们到苏州去观赏了忠王府彩画、再去看淮军昭忠祠的热闹人物故事彩画,苏州忠王府大殿东部的彩画前者会给以清新雅致的观感,而后者就祇有烦嚣噪杂的感觉。苏州忠王府彩画遵守太平天国不准绘人物的规定。这是这份宝贵的太平天国艺术遗产的特点。苏州忠王府彩画经过鉴定后,由太平天纪念馆精选了一百二十九方,它包括了各种典型主题,分为十类:一、走兽,二、花鸟,三、虫鱼,四、花卉,五、花果,六、山水,七、吉祥图案,八、锦纹图案,九、花卉图案、十、龙凤,用彩色影印,编入巨册太平天国艺术内,以供世人欣赏。此画已出版,画题太多,故不具录。

① 我在一九五三年到苏州忠王府调查遗迹,为着要比较忠王府彩画与清代建筑上的彩画的不同,曾在苏州作过些调查。据当时调查清代彩画有六处,其中四处已残毁,惟清乾隆年间建筑的雍凉会馆与清同治十三年建造的淮军昭忠祠尚可作比较研究。在雍凉会馆檩枋上的彩画都以故事为内容的人物画,因剥落过甚, 看不清楚什么故事,祇有卷棚下的月梁上一方西厢待月和一方浔阳琵琶还看得出来。在淮军昭忠祠檩枋上的彩画,也绝大部分都是故事人物画,如徐策跑城、薛蛟举鼎等。这两处彩画,都与忠王府彩画不绘人物, 有显著不同。详见我撰的苏州忠王府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