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 後期的编制
太平天国前期的军制,以番号为编排,也就以番号称谓军队②。後期却自称所统的军队为「我队之兵」①,称他人所统的军队为某某人队②。从称谓上, 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前期军队,其军政、军令都掌握於中央政府,後期则权力分散,为将帅所操持。这是研究太平天国军制的一件大事。
後期军队的编制,现在可以明确地看出来的是采用「队」的编制,而不
① 据张德坚贼情汇纂伪军制上伪军目军册伪兵册著录。
① 据张德坚贼情汇纂伪军制上伪军目军册伪家册著录。
② 太平天国前期以番号称谓军队,如甲寅四年九月二十九日燕王秦日纲上东王杨秀清报告武昌失守事说後二军分守武昌保安门一带。白沙洲临江营系水营前三军把守,临湖营系水营前二军把守,中间旱路营系中十五军把守。汉阳上关头营系左十七军把守,二营系左十五军把守。又如同年国宗提督军务韦俊上东王杨秀清禀奏报告田家镇战事说:「调来土八副将军梁修仁所统左十五、左十七、中十五三军兵士」。
① 据李秀成自述原稿。
② 干王洪仁玕谕覆敞天燕方永年诗注说:「方永年现在仁政兄队内」,见钦定军次实录。
是同前期那样用军、师、旅、卒、两的编制。现存的三十多件太平天国兵册和名册中,没有一册是用军、师、旅、卒、两的编制③。惟辛酉十一年正月, 诏命为保卫天京交归护京正副主将统率的御林兵,守。汉阳上关头营系左十七军把守,二营系左十五军把守。又如同年国宗提督军务韦俊上东王杨秀清禀奏报告田家镇战事说:「调来土八副将军梁修仁所统左十五、左十七、中十五三军兵士」。却特命「照旧设立军、师、旅、卒、两」①,这也说明了当时军队早已不用旧制,故这一支选锋特设的御林兵才特诏指定要照旧制来编制。
太平天国後期军队所用的「队」的编制,每队如何编组?人数多少?队下如何分划?等等内容,目前文献残缺,都未能看得清楚。据记载辛酉十一年三月时,英王陈玉成统下共有五大队、五小队,以前、後、左、右、中编排②。据现存护王陈坤书部下兵册,有护殿前一队理天义右营詊■天安属下年名菁册,知护王陈坤书部下军队是以队、营编制,将全军分为若干队,队以下为营。又考有一个驻扎在江苏常熟县境的巡察使鸢天神刘翰,他就做一条例外仍称卒长之外,其他都改称百长。此外,在曾国藩家藏的太平天国官员执照及官印清册中,有中一军军帅李章懿,案这一个中一军军帅李章懿的官照,是彭大顺发的,他们是翼王石达开部下。又同册中记有师帅印三颗,旅帅印二颗,这可能是前期的官印,例如其中有东王杨秀清发的官照,又如彭大顺是石达开部下一员大将,并且早已战死了,而叛徒保王童容海缴给这一批太平天国的官照官印中,便有彭大顺做恩赏指挥的小官的官照,可知这一批官照官印虽是童容海在壬戌十二年叛变时缴给敌人的,却有一部份是前期的官照官印。「总队主」,「其下有泯天豫唐、丞相张等十队主」①。统率大军的统帅英王陈玉成部下只分为五大队、五小队,而一个只驻在一个县的境内的小小鸢天福刘翰飞统带的部队,便分为十队,这就可知太平天国後期所用「队」的编制,其人数多少,并没有一定的制度 。至於英王陈玉成军队, 只见有「队」的编制,未见有「队」下的编制(它的小队,并不是隶属於大队),而护王陈坤书军队,却在「队」下分「营」,这又可知太平天国後期军队的编制,在「队」之下也没有一定的制度 。其有记明队的人数的所见只有乙好十五年正月驻军福建上杭县南阳乡的康王汪海洋军队,每队五百人,
③ 查现存三十多件太平天国兵册和名册中,只见有一个汪卒长(见■天安邵名册),和两个百长:一个是理天义武正军政司汪统下汪百长(见护殿前一队理天义队内嵏天福黄第内并董下朝属各员牌尾正名册,另一个是僀天侯邓统下朱百长(见同上)。案卒长管一百零四人,故卒长又叫百长。考顾深虎穴生还记说辛酉十一年太平军中最小手官员为百长。李圭思痛记自述他庚申十年在太平军中,见有俞百长、陈百长、汪百长三人。太平天国後期军队编制所以保留卒长,是由於在「队」的编制中同样须要一个管辖百人的军官, 而据上考文献和资料所记,除一条例外仍称卒长之外,其他都改称百长。此外,在曾国藩家藏的太平天国官员执照及官印清册中,有中一军军帅李章懿,案这一个中一军军帅李章懿的官照,是彭大顺发的,他们是翼王石达开部下。又同册中记有师帅印三颗,旅帅印二颗,这可能是前期的官印,例如其中有东王杨秀清发的官照,又如彭大顺是石达开部下一员大将,并且早已战死了,而叛徒保王童容海缴给这一批太平天国的官照官印中,便有彭大顺做恩赏指挥的小官的官照,可知这一批官照官印虽是童容海在壬戌十二年叛变时缴给敌人的,却有一部份是前期的官照官印。
① 据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幼主添设御林兵保卫京师诏。
② 据曾国藩清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一日记附记,见曾文正公手书日记。
① 据龚又村自怡日记清同治元年五月廿六日记。
共一百八十五队,合计九万二千五百人②。
太平天国後期军队为什么采取队的编制,这应该看作是一件逐渐演变的事件。首先是太平天国前期每军照太平军目所规定的名额连军帅计算在内, 应为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人,但据记载,每军实际人数只有二千五百人③。有的军人数还不到这一个实际人数,如甲寅四年军帅刘瑲得统带的後二军便只有一百七十多人①。同时,前期每逢行军时,行军总要规定必须将军队分为前中後三队。这样,每军的人数既不足额,就难照定制那样军、师、旅、卒、两层层分割的编制,而到作战连用时,又采取分队的形式,这就可见後期采取队的编制,并非突然的改革,而是一件逐渐演变的事件。据现存文献所见, 早在丁巳七年十二月,成天福陈玉成统下的鉴天豫涂连照,就因为军规不整, 队伍紊乱,他把他所统的军队派分队伍:吁天侯卜某分为前队,羡天侯倪某分为後队,丞相曾某分为右队,他本人与丞相蒙某共为中队。平时各归各队宣讲道理,训练兵士;行军时,各归各队行走,各归各队驻扎;作战时各归各队迎剿,以免紊乱①。於是与行军总要所规定的只行军时「分为前、中、後三队」不同,而形成为固定的制度了。
② 据左宗棠清同治四年正月初四日连城漳州剿贼获胜情形摺,见左文襄公奏稿卷十二。
③ 案张大其供说:「丞相曾姓、胡姓、许姓、陈姓共带十五军,每军二千五百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张大其是太平军的一个伍长,他说的是北伐援军的人数。又考清咸丰八年七月十三日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胜保奏说:「李兆受一股, 查其所领二十四军,每军实有二千五百人,以二十四军计之,众以数万」(见剿平捻匪方略卷四十六)。案胜保在清咸丰三年就做钦差大臣统兵与北伐援军对抗,他在这一封奏摺中,论到叛徒李昭寿所领二十四军的人数,他说「每军实有二千五百人」的话,就是根据太平天国每军的实际人数来论断的。胜保的话,可与张大其供互证。
① 见後贰军军帅刘瑲得请领大钱上总制禀说「计统下兄弟一百七十馀人」。又考中五军前营中旅帅刘亚二
请发封船条上中五军军帅覃帅覃禀说:「今奉天命出师,统下兄弟四十馀人」。照太平军目规定,一个军帅应该统领一万三千一百五十五人,却只有一百七十多人;一个旅帅应该统领五百二十五人,却只有四十多人。这当是由於伤亡还未补充,或者是徵集还未足额的情况。但如果太平军编制照太平军目规定的人数, 在偶而保存的一两件文献里,不会这样恰巧地都缺额到这种地步的。滌浮道人金陵杂记说太平军「由湖北来时,裹胁固多,诈称有一军帅即管带有一万二千五百人,实并无如许之多,嗣因分窜各处,又以官兵云集,贼势穷蹙,半就逃亡,每军帅名下只数十贼兵,亦有百馀人者」。我们把这一个反革命分子的狂吠的词语剥开,再核以太平天国现存文献,和其他资料,可以多少反映出太平天国在太平军目规定是以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人为一军,而实际只以二千五百人为一军这一件事实。详细考证见太平军每军实数及後期编制考,此文收在太平天国史丛考乙集内。
① 据太平天国丁巳七年十二月初十日鉴天豫涂连照致殿前右六十二丞相曾照会。关於太平军後期编制,详
考见太平军每军实数及後期编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