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童年

李元香

进初中那年,我 11 岁。岁月回溯,我依然记得自己那时在懵懵懂懂中对长大的渴望。偷偷地写着属于自己的日记,甚至对双亲的那种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报以羞涩的逃避。

故事便发生在那年的“六一”,我们一生中最后的一个“儿童节”。和往年一样,分礼物将同学们的激动情绪推向了高潮。所不同的是,同学们的激动里包含了另外一种矛盾和担心。原来,礼物少了几份,班主任刘老师正在和大家商量怎么办。教室里嘈杂万分,有的说班干部应该树立榜样,有的则建议把袋子拆开来将东西重新分配。刘老师皱着眉,暗示道:“有没有同学自愿让给其他同学的?”霎时间,教室里静了下来。

难堪的沉默。

现在的孩子或许对此很难理解,并不是那时的学生都很自私,实在是因为,那时候的每个家庭都不富裕。尽管礼物不过是一小袋面包、糖果和饼干, 可毕竟是大家企盼了一年呀!有的同学也想站起来,可又怕被其他同学讽刺成“马屁精”,于是,不管内心如何骚动,表现出来的仍是沉默。

就在这时,隔壁班的老师带来消息:辅导我们节目的张老师因孩子得了肺炎要送医院而不能来。于是,刘老师便把分礼物的事抛到一边,由她开始给同学们化妆。因节目庞大,上台同学很多,到联欢会开始时,操场上只有我们班的位置还是空的。同学们焦急地等待着,乱作一团。

突然,不知谁喊了声:“张老师来了。”果然,顺着大家的目光,她带着一脸的汗冲进了教室,来不及多说话,抓住一名同学便开始忙起来,动作麻利而迅速。操场上的歌声阵阵传来,张老师年轻的脸却愈显苍白。终于, 她替最后一名同学打好胭脂,抹好口红,又伸手替她戴上头饰。忽然,她像是要抓住什么,身子晃了晃,在同学们的惊叫声中,张老师晕倒了⋯⋯

她的家里,冷冷清清。

那天中午,张老师为陪我们作最后一次排练,饭还没吃,接着,又是送孩子去医院。而此刻,她的孩子仍在医院⋯⋯

刘老师说:“该弄点吃的。”大家都意识到了什么,每个人都掏出了少得可怜的零用钱放到班长手里。过了会儿,同学们拿来了许多没有发下去的面包。我们从内心感到惭愧,这点尽己所能的微小的奉献,让我们隐隐感到了一种忘我的崇高。光阴荏苒,那清新动人的一幕却仿若年轮,越刻越深。那一天,我们的节目被推到了最后。不用老师指点,大家都自觉地排好

队,一张张小脸上露出极为庄重的表情。在节目的最后,班长含着泪,讲述了我们迟到的原因。掌声如潮涌来,湮没了我们的思绪。我们明白,这不仅仅是老师的感动,还包涵着对我们真正告别童年走向成熟的鼓励⋯⋯

10 余年过去了,成长的过程已不再清晰。我们逐渐懂得如何接纳他人和集体。我们也相信,在那个最后的“儿童节”,我们所得到的,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