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当存高远——记著名书法家舒同

苏婷

舒同是一位农民的儿子,一位在疆场上驰骋过的我军高级干部,他又是一位全国著名的书法家。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他的首次书法展在北京举行时,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前往参观。

这位早在井冈山时期就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党内一支笔,红军书法家” 的舒同,其书法功力深厚,笔画遒劲,法度严谨,独具风格,被入们称道为“舒体”。 1936 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仟办时,筹办学校的同志请毛泽东题写校名。当时毛泽东正在撰写《实践论》,就推荐舒同写。“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校名和“团结、紧张、严肃、后泼”的校训便是出自舒同之手。舒同担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时,单是 1959 年,便和毛泽东 6 次在一起研究工作和探讨书法艺术。有一次,毛泽东游览济南大明湖时对舒同说,“乾隆的字到处有,但有筋没骨,我不怎么喜欢。”然而,他却常常向别人称赞舒同的书法好。

这位蜚声书坛的红军书法家,是江西省东乡县人。他的父亲以做农活兼营理发维持全家生活。当时虽然家境寒微,他父亲为了使儿子成才,还是硬撑着把他送进乡间的一所私塾。舒同回忆说,“我进私塾那年只有 6 岁,是家里人节衣缩食维持我就学的。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书法,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刻苦训练,为舒同炉火纯青的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功底。由于家境贫寒,无钱买纸笔,他从河里拣来红粉石磨成红墨汁,把野黄瓜砸碎泡成黄墨水,从染布房要来废染料当黑墨汁,甲嫩竹自己制成“毛笔”,用芭蕉叶当纸,便练将起来。他先是用清水写,干了再用黄水写,最后用黑染料写,如果能搞到一张马粪纸,就更是当作宝贝了。他 12 岁时,在

家乡就小有名气了。他 14 岁时,家乡的一位拔贡先生做 60 大寿,特邀舒同为他庆寿书匾。当时舒同手执大笔,一挥而就斗大的字:“如松柏茂”。拔贡先生看后赞誉不止,说他的字刚健雄厚,大气磅礴,有开阔豪放的气概。从此,他的书法在家乡引起了人们的注目。每当逢年过节,到他家请他写对联的人络绎不绝。舒同 16 岁就读于江西省第三师范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请他用宣纸写字,然后装袜起来作为艺术品欣赏。他当时的墨迹有些一直保存至今。可以说,这位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的艺术基石,完全是在小学和中学时奠定的,靠的就是勤学苦练和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概括地说,他从小立志开始走上成才之路,到中学时代进一步有意识地朝着自己选定的目标不懈努力,因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了自己所热爱的书法艺术的更高境界。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使他在以后的年月中,不管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还是在公务繁忙的领导岗位上,甚至被关在“牛棚”里,始终坚持;临他和研究书法,至今 80 多岁仍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舒同老人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无冥冥之志,何有昭昭之功。艺术之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会有所收获。”

而今·舒同的书法已经享誉国人,“舒体字”深得人们喜爱。几十年来, 数以千什的人们向这位书法家求字,不少机关、学校、名胜古迹留下了他题写的牌匾,他的墨迹遍及全国 21 个省区,陕西一位老干部在”文革”挨整, 家被抄了几次,可以说是洗劫一空,唯独舒同给他写的一幅毛主席咏梅条幅, 被他用塑料纸包了几层,埋在地下,才幸免于劫难。他说:“这可是比我全

部家产都重要的珍品啊!”1961 年。舒同在山东千佛山疗养时,保健医生提出他每天只能写两个小时字。可是求字者心切,每天下午都有许多人来抢砚台研墨。以便第二天能得到舒体字,甚至在十年动乱期间,在他的书法作品被指控为“四旧”进行批判的情况下,仍然有人千方百计避开层层哨卡,冒着危险到“牛棚”里向舒同求书。当时造反派强令他抄写的大字报一经贴出, 就被人们秘密地收藏起来。

作为老一辈革命家,舒同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人继承书法这份祖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因此他非常关心青少年学习书法。他曾多次建议学校要加强书法教育。并且曾以北京一所小学为自己的书法教育联系点,经常给教师和学生辅导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