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际銮的快乐人生

杨苓 陈彩云

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和劳苦,然而也许真正巨大的欢乐都要从汗水中淬炼生成,他们追求的幸福也往往更为深沉和伟大。潘际銮,这位由江西走出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核反应堆氦弧焊和电子束焊机的总设计师;他主持研究的新型 MIC 焊接电弧控制法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作为中国现代焊接理论的创始人,他的业绩已由《当代中华科学英才羚收集立传。 1993 年 4 月,为了在江西建成一所进入“211 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促进江西经济的起飞,他毅然放下如日中天的焊接事业,接受江西省委省政府的盛情邀请,出任南昌大学的校长。那么,他对成就事业的甘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怎样看待的呢?他的成才之路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他。

父母影响苦中作乐

在灾难重重的 1927 年,潘际銮出生在江西九江的一个普通铁路职员家里,伴随他的童年和少年的是饥馑、病痛、战乱与流亡,然而潘际銮依然肯定:“我小时候过得很幸福”。

因为他幸运地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坚强的父亲、勤劳的母亲、懂事的孩子,一家 10 口人相互体贴、相依为命,靠父亲每月 100 块钱的工资,靠大家一起打工赚钱,他们共同撑起一个牢不可破的家。即使是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亲戚朋友。苦难没有给小际銮带来什么阴影,反而早早地在他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

最令潘际銮难忘的是在他 10 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了,全家开始了由江西到云南的长途逃亡。这时潘际銮不幸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父亲毅然背着他上路,一边还要操心全家人的安全食宿。凄风苦雨中,父亲从不把自己的愁苦流露出来,他总是显得那么从容、开朗,还不时唱上一段京戏来消除大家的紧张和不安。小际銮伏在父亲的背上,深深地理解到了什么叫毅力,什么叫顽强,什么叫乐观。他从此懂得奋斗之路上永远是艰辛与欢乐并存的。苦难对于弱者是深渊,对于强者却是财富,这番磨难和父亲的行动促成了潘际銮能够正视和承受一切困难与挫折的坚韧性格。无疑,这对他最终走上成功之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读书最乐兴趣使然 “读书是我最大的享受和安慰。”潘际銮微笑着说,“从小学一年级开

始,我就发现弄懂一个问题非常愉快。没有人逼着我念书,但是我入迷地把课本一页页地读下去。暑假的时候,我把二年级的数学全看完了,我妈妈建议我去考三年级试试,结果我得了第一。半年以后,我又靠自学考上下五年级。”潘际銮连连跳级,并且每门考试都能奇迹般地拿到 100 分。这并不是什么天赋,潘际銮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早地在科学的迷宫里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当前人智慧的火花在他的脑中闪烁,谜一般的世界被照耀得如此澄澈;在凄苦单调的生活中,学习和思索为他的内心世界增添了五光十色的内容。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的学习积极性,无论是在逃难途中, 还是在打工间隙,或者是患病在床的时候,他都会拿出心爱的课本,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这也应该感谢他自小学一年级便开始日积月累地形成的高超的自学能力。其实他的自学方法也很普通:“每一个问题务必完全弄懂,学过的知识要力求融会贯通。”可是他把这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潘老认

认真真地总结说:“我学习成功的经验就是自己主动积极地学。” 赤子之心乐于奉献

在逃难中读书的特殊环境,决定了潘际銮无法预料自己还能不能继续上学,这反而使他对“争第一”、“升学”什么的抱着超然的态度。“当时我读书的唯一目标就是获取知识。”正是这种目标,才使得他能够克服一切阻碍,勤学不怠。学校可以下上,但是没有任何力量能让他放弃自学。也许是知识的圣殿同样不肯锗过一个虔诚的朝拜者。15 岁那年,他考入了一所食宿全免的官办高中,并从这里考上了著名的西南联大,展开了飞翔的翅膀。

研究生毕业以后,潘际銮不再满足于仅仅汲取知识,开始追求创造。他仍然淡于个人得失,而更看重自己在创造中展现出的智慧和力量,他满足于竭力而为的苦斗所带来的心灵的欢欣和富有。于是就有了属于全国首创的大型轧钢机的板极电焊、大型锻模堆焊的成功。紧接着,1959 年清华大学开始设计并建造我国第一个核反应堆,32 岁的潘际銮勇敢地承担了反应堆的设备焊接任务,尽管他非常清楚若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核泄漏的灾难性后果。几个月以后,几千米焊缝无气孔,足有两层楼高的铝质大水池奇迹般地诞生了, 这宣告了潘际銮改进的氖弧焊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这一次的成功已经足以让潘际銮留名科学史册,然而他却因为发现自己的创造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感到了无比的欢乐。潘际銮但言相告:“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确立了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的奋斗目标。只要是国家需要的课题,我都愿意承担。” 所以,他才会在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受到国际上的纷纷反对和阻挠时出任顾问,功成身退而分文未取。正如潘际銮所言:“名誉、地位、金钱都是奋斗的结果,但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一生追求的目标——求知、创造和奉献都不是狭隘地凝在某一个终点,而是融于奋斗的全程。他深邃地理解到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奋进的过程本身,井从中获得永恒和永新的欢乐。

如今,潘际銮毅然放下自己心爱的焊接事业,来到家乡着手创建南昌大学,这也是他权衡能力国家作贡献的大小而做出的选择。他深知教育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所以他中止个人的科技道路是为了给更多的人铺平一条通向科学高峰的大道。假如我们能够理解这种放弃的大度,那么面对“辍学经商”、“读书无用”的争执,面对金钱和暂时利益的诱惑,我们一定能更从容、更坚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