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

黄 建 德 “朋友之爱使人完美”,培根如是说。进入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在心理

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交往的伙伴,希望在同学关系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朋友关系。但往往事与愿违,“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很少”,朋友没交成,同学关系却变得疙疙瘩瘩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不能正确对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由于要发展朋友关系,或者已经是“朋友”了,相互间的交往多了,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由于彼此心理还不成熟,不能正确分析和对待这些矛盾,于是产生心理挫折,带着沉重的失落感,无可奈何地“拜拜”了。

二、争功近利思想。与同学吵架,视为朋友的人若不帮自己说上几句话, 朋友关系可能就到此为止;自己做了错事,视为朋友的人若不帮自己想方设法遮掩,也许就此反目。

三、用理想化的人格要求对方。随着交往的扩大和深入,不断发现对方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朋友,总觉得他这里表现不好,那里表现不超凡脱俗。

四、敏感多疑,视朋友为私物。既然彼此都认定了是朋友,也就要时时处处都呆在一起,娱乐、聊天、学习,倘若再与他人有些交往便以为“变节”, 舍我而去。在女同学中,这点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渴望友谊的愿望若不能得到满足,便容易产生两种心理:或者是焦虑、压抑,或者是孤做、清高。无疑,这两种心理都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习和生活。要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情绪,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

首先,要端正认识。同学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关系,没有必要再刻意追求什么朋友或知己的关系。当然,由于兴趣、思想、情感的相近或需要,与一部分或少数几个同学的交往多一些,关系密切一些,这也是可以的。

其次,期望值不要太高。人生的道路还刚刚开始,在未成熟的中学阶段幻想找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知己是不现实的。认为同学中没有可做知己的未免太悲观;认为已经找到了知己的也不要太高兴:也许纯粹是自己的感觉而已。

再次,要豁达大度。与人相处要能容人之短,宽以待人。同时要将人际关系看淡些,看洒脱些。中学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倘若为人际关系所累, 或者为此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得不偿失了。

最后,还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由于中学生的心理既敏感又脆弱, 保持不受伤害和少受伤害的最好办法便是不过分投入,既为关系的发展留有退路,又避免非“朋友”们的猜忌。尤其是异性之间的交往更要注意分寸, 许多早恋现象的发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意识的,往往是由于分寸没把握好导致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