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的锤炼

淦家凰

词语的锤炼(选择、加工),古人称为“炼字”,就是对语言进行推敲、琢磨,使它艺术化、深刻化,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活动。怎样锤炼词语呢?一般来说,可从词语的意义、色彩、声音三方面考虑。意义的锤炼就是要求准确、生动、言简意赅;色彩的锤炼就是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以及时代色彩、地方色彩等方面的合适;声音的锤炼就是要使语言读起来能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词语锤炼的方法是“换”“增”“删”三个字:“换”,就是更换不恰当的词,使之更艺术化;“增”,就是增加未用上的词,使之更具体化;“删”,就是删去原来多余的词,使之更简练化、明朗化。系列文章《词语锤炼例析》试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通过教材与作者原稿用词的比较,来谈谈词语的锤炼。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

(阿·托尔斯泰)古人所说的炼字,大多数属于动词的锤炼。动词锤炼得好, 可使文章“活”起来。

动词的锤炼,可使表意明晰、准确。比较:

①原文: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休占满脑桨, 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改文:⋯⋯脑浆迸裂⋯⋯

②原文:老梁说:“赶!赶不走就打死它。要让它待在那儿,会咬死蜜蜂的。

(杨朔《荔枝蜜》)

改文:⋯⋯要让它呆在那儿⋯⋯

例①原文“崩裂”是倒塌、裂开的意思(如“山石崩裂”、“山崩地裂”), 说“脑浆崩裂”,不准确;改文,“迸裂”是裂开而向外飞溅的意思,用在这里很贴切。例②原文“待”(dāi)与改文“呆”同义,都有停留之意。但 “待”(dài),又有“等待”之意。原文“待”可作两种理解。这一修改, 避免有歧义,使表意明晰、准确。

动词的锤炼,可使感情色彩更丰富。比较:

③原文:总理指示留下处理这件事的工作人员却坚持让我坐进了“红旗” 轿车,并且脱下了自己的衬衫叫我穿上,自己只穿个背心。

(《一件珍贵的衬衫》)

改文:遵照总理指示留下处理这件事的工作人员⋯⋯

④原文:老梁叹息似的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

(杨朔《荔枝蜜》)

改文:老梁赞叹似的轻轻说⋯⋯

例③改文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遵照”,丰富了表达上的思想感情。例④原文“叹息”,心里感到不痛快而呼出长气,发出声音,这与文章的情调不协调。改文“赞叹”,称赞的意思,就是用语言表达对人或事物的喜爱, 与全文情调一致。

动词的锤炼,可使结构完整贯通。比较:

⑤原文: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浇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大火。

(袁鹰《井冈山翠竹》)

改文:⋯⋯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

这例原文:“风雪⋯⋯浇⋯⋯”主谓搭配欠妥,作者点铁成金,把“浇” 改为“扑”,极写风雪之猛,有力地反衬了井冈山建设者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动词的锤炼在语言运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许多作者非常重视动词的锤炼。唐代诗人贾岛,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有一天,他骑驴外出,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句。他又想把“敲”字改为“推”字,一边吟哦,一边作推敲之势,这时,京城长官韩愈的车马走来了,而贾岛精神高度集中,没有发觉,以致撞进韩愈的队列,被差役抓住,带到韩愈车前。贸岛说明自己没有回避的原因。大文学家韩愈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停住马, 思考了半天,说“敲”字好。为什么“敲”字好呢?因为“敲”字声音响亮。不用“推”而用“敲”,可见其他的和尚已经把门关住,睡觉去了,用一“敲” 字暗喻夜已很深。这时,鸟宿、林静、月明,境界多么清幽!突然传来了“嗒、嗒、嗒”的敲门声,空谷传响,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山居的静温,以突出“幽居”这个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