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世界创伟业——修瑞娟的故事

范才生 郑荣根

1983 年 4 月,全美第 29 届微循环学会在芝加哥举行。会上,修瑞娟刚刚宣读完论文《关于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长期监测》,大厅里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随之,她被邀请在主席台就座。微循环研究的权威们都尊敬地称她为“修瑞娟博士”,或者”‘修氏理论”的创造人。谁也未料到,微循环研究的最新突破,是一位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年女医学专家所创造的。不久,修瑞娟担任了国际微循环联盟第一副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并晋升为教授。

黄海胶州湾边一座美丽的城市——青岛,是修瑞娟生长的地方。她深情地恋着大海。海水湛蓝碧透,她爱;海洋宽阔无垠,她爱;海浪汹涌澎湃, 她爱;海洋瞬息万变,更令她好奇,激起她探索奥妙的浓厚兴趣。

大海的广阔,扬起了理想的风帆,大海的深沉,给予了她进取的力量。1949 年 6 月,青岛解放了。初中学生修瑞娟打着小红旗,挤在人群中,

迎接绿色的新生,她开始懂得这个道理,没有共产党、解放军,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自己这个温暖的小家庭。在学习上,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高尔基》、《卓姬和舒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为她最喜欢读的书籍。书中主人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精神,鼓舞着她上进。不久,她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在家里,修瑞娟是老大,她做完涮碗、打扫卫生之类的事儿,便潜心学习。有时,弟弟调皮,影响她学习。她想出个办法,“选” 小弟当班长,带着小妹去睡觉。尔后,她专心复习功课。

修瑞娟出身在医生家庭,父亲是内科医生,母亲是妇产科医生。受家庭的影响,修瑞娟从中学时代起,就特别喜欢医生这个职业。她曾写过一篇题为“我最尊敬的人”的文章,叙述她母亲日夜接产,往劳任怨的事迹。文中写道:妈妈的职业是伟大、神圣的。每个狐狐坠地的婴儿,都要经过接产医生的手。这不仅使人想起修瑞娟的嗜好:喜欢绿色。为什么呢?因为绿色代表着新生。从中学时代起,修瑞娟就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以至于她考上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后,又前往莫斯科第二医学院深造。6 年时间,她学完了 72 门功课,门门功课都是优秀。毛主席到莫斯科访问,会见中国留学生时,亲切地握着修瑞娟的手。勉励她好好学习,回到祖国是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一番话,深深地印记在她的脑海里。

由于她从中学到大学,酷爱学习,使她成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她在医学的天地里,顽强地从事微观世界一一人体微血管循环的研究。即使在十年动乱时期,她也不顾干扰,执著地探索微循环的奥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修瑞娟迎来了微循环研究的春天。微循环研究领域还有许多空白点, 人类对它的认识还缺乏足够的知识。缺乏知识的后果是可悲的:关键部位—

—心、脑的微循环突发性地发生故障,产生血栓,如不能排除,可以使活生生的人体瘫痪,丧失知觉,部分地和全部地葬送生命。 1981 年春,修瑞娟来到太平洋的彼岸——美国密苏里大学微循环研究所,从事这一研究。在美国两年多的时间里,经过无数次试验,她联想到少年时代在故乡的海边观察到的奇异景象:微微起伏的波流朝岸边涌来,静悄悄地,但它爬上海岸的最后一搏,却最有力,浪花四溅。这一海涛现象,启迪她创造了一个新理论—

—“海涛式灌注理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足以波浪式进行的,而微血管对器管和组织的灌注,如同海涛的最后一搏,是一种强有力的跳跃和冲击。修

瑞娟科学论证的这一新理论,在美国宣布后,在美国微循环同行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国际学者认为:“修氏理论”的问世,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非常广阔的。按照这种理论,一系列疾病将得到新的解释,将可以运用新的治疗方法。“修氏理论”的创造,标志着我国微循环研究跨入世界的领先地位。

迷人的海,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财富,为启迪人类开拓了无穷的智慧, 孕育了修瑞娟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