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提要

王晓平

中学生对记叙文比较感兴趣,认为记叙文最好懂。在课外阅读时,记叙文也读得较多。其实,记叙文读起来容易,“懂”却不易。有时自己以为懂了,实际上却只不过是仅仅知道作者写了些什么,并未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句的深刻内涵。从中考时记叙文阅读的答题得分率不高,也足以说明读懂记叙文并不容易。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看清篇章的结构。在篇章的四种结构方式(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承接式)中,记叙文用得最多的是承接式: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成文;或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依次写来;或按空间的顺序从不同的方位、角度记叙所见、所想。如果按时间线索组成文的,在段与段之间衔接、过渡,或转折的地方就会有表示时间的顺序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出现,如上午、下午、晚上、深夜、上午九点、下午三点、第一天、第二天、

×月×日、在⋯⋯时候,阅读时留心这些表示时间的语言单位,文章的线索也就清楚了。如果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线索组织成文的,那么在段与段的衔接、过渡,或转折的地方就会有表示事情发生、发展、经过、结果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出现,如××(指某件事)开始了、接着是、后来、最后;事情发生了、事情出现了转机、事情过后等,留心这些表示事情进程的词语、短语,文章的线索也就很快理清了。要是按空间线索组织成文的呢,在段与段衔接、过渡,或转折时就少不了表示方位、地点的词语、短语了。如山上、山下、左边、右边、广场的东边、广场的西边、从广场往北走;从上往下看, 从外往里走,再看看另一边等等。我们在阅读时注意捕捉这些词语、短语, 就能很快弄清全文的线索、结构了。

记叙文阅读的难点在于对主题的把握,对文句、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阅读记叙文时要在探求作者的表达目的(即文章的主题)上多下功夫。为此, 我们建议采用二次阅读法。因为作者行文的思路顺序是“主题——段落—— 文句”,而我们阅读的顺序是“文句——段落——主题”,和作者的思路刚好相反。如果采用二次阅读法,即第一次粗读一遍,看看记叙了一些什么内容,分了几段记叙的,段与段之间是用什么线索串联的,先沿着“文句—— 段落——主题”的顺序边读边思考,揣摩出文章的主题;再按照“主题—— 段落——文句”的思路读第二遍,那么读这一遍时你的思路就和作者的思路一致了。对文,句、段落的理解,也能从全篇的整体上来把握了,理解文句就可以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了。对写作意图的分析也就接近作者的本意了。

如何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呢?记叙文中作者的表达意图有的是直露的, 多数却是含蓄的,要通读全篇,仔细揣摩才能思而后得。首先,要分析作者何时、何地、何故写作这篇文章;文章中作者对人、对事的感情、态度如何。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的。写入,字里行间一定会饱含着作者对人物的感情、态度;记事,将融进了作者对事情的看法、评价;写景状物,也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在揣摩作者表达意图的时候,要注意分析这些。其次,要留心寻找记叙文中那些抒情和议论的语句。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分析哪些地方用的是哪一种表达方式,哪些地方是它们的综合运用。综合运用时往往记叙、描写在前, 议论、抒情在后。这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多半是在比较完整的一段记叙或

描写的前面或后面,作者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或抒发感情,或加以评论,写作意图由此而流露出来。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特别灵活,既可顺叙(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的经过,依次写出);又可倒叙(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还可以插叙(叙述中插入另一件事)。阅读时要注意把倒叙部分和插叙部分与原来的一般记叙分开,以免看不清文章的线索。写人时,既可以正面描写(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又可以侧面描写(正面衬托、反面衬托),阅读时都应注意分析这些写作技巧,以便于理顺文章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