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入口处

黄太升

丰富知识,陶冶情操,需要阅读;“阅读使人充实”。阅读既在课内, 而更多是在课外。在课内,有老师指导,往往读得顺 利;在课外, 同学们独立阅读,就难免困难些了。如何使课外阅读顺利些呢?这就需要找到读文的入口处。读文的入口处也哪里?下面简介三种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审标题,辨文体,依“体”读入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每个作者总是用自己的最简洁、最鲜明、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词语来作标题的,因此,审读标题是读文的的第一入口处。

常见的标题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文章材料型”。这种

类型多见于记叙文和说明文。例如:《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写入)、《挖荠菜》(写事)、《春》(写景)、《奇特的激光》(写物的说明文)。还有一种类型是“文章中心型”。这种类型多见于议论文。例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它们或揭示文章的中心,或提出要议论的中心话题。明确了文章标题的类型,我们就可以据题辨体,依“体”入读了。

譬如眼前有一篇文章——《朱自清先生》,审读标题不难辨出: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而写人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人物言行介绍人物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据此入读,你将看到朱自清先生朴实、诚挚、虚心、没有偏见、宽容、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又如读《海光》一文。海光是一种什么光?这种光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介绍这种光?由标题

(写物)引发的疑问中,我们可以辨出:这是一篇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文。我们围绕标题引发的疑问去阅读求知,这样就读进文章里去了。又如阅读《“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审题可知,它是“文章中心型”, 是议论文。阅读议论文,要着重了解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和主张,这个观点和主张与国与民、与人与己有什么关系。当我们在阅读中寻求了解这些的时候,就自自然然地读进去了。

二、读提要,看目录,依“要”读人

俗话说,读不尽世界书,走不尽天下路。读书是要有选择的。有些同学读书不加选择,见了就读,读至中途又觉得“没意思”而搁置一边。这样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做了劳而无益的蠢事。我国古代文学家苏拭说:“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文尽取,但得其所欲者求之尔。”这话告诉我们:阅读应根据自己的需要。一本书在手,如何知道它是否适合自己的需要?这就要看书的提要和目录。因为提要和目录是书的内容的窗口, 通过它可了解大概,确定读否。譬如你看见图书馆里有《少年百科丛书》, 从书名看,是适合少年同学看的,再看其中的内容提要和目录,发现有自己所喜爱的科学知识和故事传说,你就会很有兴味地借来阅读,读进书中去, 而且会受益的。

三、看首尾,思奇句,循“意”读人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多是全文的精彩之处。开头是“文之发源”,作者总是力求“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结尾是“终篇之际, 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因此,开头和结尾是作者引人探取文章精义的入口处,必须认真地阅读。例如《挖荠菜》的开头:“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为什么作者对野外不起眼的“荠菜”“有

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呢?我们不禁要向文中探个究竟。当我们探出其“所以然”时,就不但读进去了,而且是读懂了,受益了。又如《猫》结尾的一段: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为什么“永不养猫了”?作者在养猫的事情上受了什么“刺激”?有什么教训?思其句,循其意,领会文中的“凡事不可主观臆测,妄下断语”的精义也就不难了。

读文入口处不止上面这些,有时从文章中间挑几段或几个词读入,有时看见书中插图有趣读入,有时因了解敬佩作者而读入,等等。总之,阅读是以吸收为目的的,只要你读后确有所得,入读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