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一:模式识别高手自己说

网络逐渐不是一桩事物,而愈来愈是一个环境。它将占满全部空间,大家在它里面做各种事,而不是把它放在箱子里像个应用软件。

思考因特网的一大重点:因特网改变了经济规模,对小人物有利。过去, 只有大人物能寄东西,登广告,订报纸。忽然间,每一个人都能找到他想找的接收者,也许能不花钱。他们不一定拥有广大的群众,因为他们不见得够好,不见得值得听一听,但每一个人都能迅速传播他们的信息,任他们想往哪儿传送,几乎不花钱。

不过大家别乐过了头,现在讲的还不是心灵感应,我们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我仍然得把想法化成语言;我可以给你看照片,但我与其他人仍然有别。话虽如此,我们之间的通道却也已改变,变得更有效率,更宽阔, 更便宜。眼前现象也与“互动”的概念有关。你寄东西变得和你收到东西一样轻松,此事大有影响。

假如你是电话公司老板,或是有线电视公司、大型娱乐企业集团的老板, 钱没有超过 10 亿美元,那么你在因特网上做生意不会有赚头。但是假如你们

有 5 个人,你可以赚到养 10 个人的钱;如果你有 20 个人,你可以赚钱养 40 个人。网络的经济规模对大人物没有什么好处,它垂青于小人物。在这里有努力即有报偿,投资可不见得能回收,所以网络朝分散的方向发展,鼓励小型企业,个体户得利。网络是很道德的文化。

电视业不再能坐收巨利,他们已面临强大竞争压力。他们的环境仍旧是买下或发展内容,内容务求吸引观众。电视内容仍然会泛滥,有些烂透了, 有些尚可。可是,现在要吸引观众注意比昔日困难很多。而电视的行销机制过去吃香,全因频道独占;现在冒出各种频道,像电话线一样多。

另一方面,对于品质大家既挑剔也挖苦。既然垃圾内容还是会满天飞, 所以品牌依旧是保证,例如《纽约时报》,只要保持下去就能保有信誉。大家并不会要求每一件事物都为自己量身订做,反倒会看别人也在看的节目, 大家想成为团体的一员。

集团式的公司尝试进行水平整合,认为应该参与每一个环节;我认为此举不很合理。理由是好的内容必会四处流传,既然每一个频道都极力争取, 自不必死守一个通路。同理,任何一种媒介,任何一个通路系统,都希望能免费取得所有内容,最好的内容,不希望只有一个来源。消费者也不愿只接收一种内容,如果我的电话只能打法国,或只能通德国、俄罗斯,我立刻不要它。

我在别人心目中,是个狂热、偏激的反著作产权怪胎。其实,我的意思是这无关法律,无关道德。著作产权的概念完全正确,我生产的东西我有权掌控。日后将会出现浩大的运动,呼吁大家重视并维护个人作品的完整性和正确归属。内容将到处都是,因为在网络上制造内容太简单了,况且没花几毛钱就能传送给其他人。内容的价格——未必见得是其价值——会下降。生产内容的人需要思考赚钱的新模式。也许让人看一场表演,做一次咨询顾问, 或请斯蒂芬·金(Stephan King)朗读他的书,都可以收费。赚钱的方式形形色色,而大家必须明白,光把内容放进盒子里然后四处兜售,恐怕是最无效益的方式。

电子商业令人兴奋,但关于它的应用大家未免过于激动。数字现金确实能使世界运作得更有效率,但网络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作用,以及权力的平衡,犹比它的商业用途更加重要。真正奇妙的用途,乃在于网络如何影响人和人际关系。

即将产生的是一种新形式的社区,而非新文化。文化与社区有所不同, 文化是单向的,借助阅读或观看而吸收;但在一个社区里必须有回馈式的行为,缺乏这种回馈就不算社区。以后人们会注重互相分享内容,互相留话, 花时间相处。就某种角度来说,这些才算建立社区的方式。

苏联解体后,大家高谈民主式的政府制应扩展至东欧。这问题的本质不是民主与专制集权的对立,而是个人选择与外力——政府或大众媒体——强加的控制两者之辨。很简单,民主制度是多数对少数所施的暴政。从生活中愈来愈多层面观察,从早餐食物到孩子所进的学校,从你看的书到你屏幕上显示的内容,我们的世界逐渐以个人选择为基础,这不是选择民主专制,这是脱离中央化(decentralization)。愈来愈多的东西出自个人选择,而这是小单位的首要之务。现在,小单位和大单位的效率相同。

大家以为有钱便有权。卖出 100 万份视窗软件,赚了很多钱,但你无从控制大家用视窗看什么此为根本上的差异。大公司多得是,也会赚钱,但没法子像过去那样掌控消费者的生活。消费者大可换一家公司买东西。大公司雇主与个别员工之间的权力结构也逐渐会改变,员工的存在更看得见,他们将更有能力变动,对自身权益更有自觉性。

网络的真正课题,将在于使用者运用它的能力,以及使用者的教育和文化程度。我们的世界偏爱受过教育的人。如果你想,你可以取得土地重新分配给佃农;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把钱和资本重新分配给全世界的工人。但是你无法把知识分给别人,他们必须自己去取得知识,去学习。我们的社会逐渐变成不付出便没有收获,这项不平衡难以矫正。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会一件事:我必须奉献。

有人不了解这些新观念,不晓得因特网络,不知道通讯革命,我不觉得奇怪。400 年前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被身边的人当成怪物。大多数新观念要经过一个循环。人们第一次听说某个新观念,别

说表示不同意,恐怕没花多少心思去注意,就让观念溜过去了。第二次,他们说:“它好笨。如果它是真的,我们应该早就知道。”第三次,多少有点认识了,他们说:“呣,你知道吗⋯⋯”第四次,他们说:“噢,那个啊, 大家都晓得了。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