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一:北美土狼自己说

对于信息的态度最大的错误,乃是错把容器当成内容。当我们开始把信息转变成后古登堡时代的产品,很容易以为“书”就是该项产品;我们建起一个巨大的工业设备来制造那些物品,把它们当作工厂生产的货物。从发行的角度看,书籍或烤面包机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仍认为信息是产品,是物件, 是由原子组合而成的东西,而非由比特(bits)组合而成。我们仍然没办法认识一件事:信息发生于两个心灵之间,流动不歇,互有往来,而且惟有在此情形下信息才存在。

在一般的产权概念下欲拥有信息,是行不通的。所有物(property)乃是指可以从你这儿拿走的物件。假设我有一匹马,你把马偷走了,我无法再骑它,它的价值便从我这儿消失。但假如我有一个创意点子,你偷了去,不仅我仍拥有该点子,而由于现在有两个人拥有同一个点子了,该点子本身就更有价值。你偷了它,使它增加价值。一个信息经济体系的基础,在于此体系能否解决信息嫡值(entropy)的问题,能否提高价值,向复杂化发展—— 待我们认识这一点了,才可能由信息经济体系获利。

熵即平均信息量

数据(data)和信息不同。你可以用机器收集无限多的数据块,但若要把数据转成信息,你就必须用人的智慧来处理数据,从中产生意义。此乃信息与其他产品的最大不同。物质世界的产品通常就是它们自身,不论外在情境为何。烤面包机就是烤面包机。但在信息世界里,每一则信息的价值,来自它与某个判定此信息有无意义的智慧之间的关联。这也是信息经济中很难理解的部分,因为大家太习惯把所有东西都归纳为一般的物质层次。

另一个问题是经验。经验也和信息不一样。经验是感官系统与其所能触及的现象之间实时的互动关系,可经由电子传播取得,亦可因置身于环境之中而得。身体里每一个神经元都在评估周围环境,与环境互动,试验环境, 随时保持警觉。这就和信息不同,信息在大部分情况下是由经验取得的,经

过去粗取精压缩成一种格式。

信息像是脱水的干货:干巴巴的内容,没有太多沟通作用。通过信息可以追溯一大堆现象,而现象制造了数据。因特网及随网络而生之种种现象的功用,在于制造出能提供互通经验的环境。现在,我们不在某情况的现场却能提出问题,这和过去差别很大。因为现在我们在脑中形成对于世界的认知时,多半根据信息,而信息来自大型的把它们积累在一起的机器,这些机器依照未必追求精确或真实的指令操作。

知识产权是一种矛盾形容法(oxymoron)。此概念中所谓的“知识”

(intellect),暗指一种关系:你提出一套有意义的经验或其产物,你将那些经验传递给我的方式乃是与我建立某种关系。老式的传播方式是如此。电视和广播的传播形态是非常不对称的关系,造成不对称关系的正是科技。事实上,当你以“理解”为目的时,你会尽可能模拟真实经验,因为理解来自经验。你也会把自己放在一个可以向生产信息的来源提问题的位置,而你会想办法多问,并调整自己对于该来源的认识,以配合你接下来要问的问题。在表演者和观众之间,总有一种没有仔细描绘出来但异常生动的关系。

以“死之华”乐团来说,他们的观众是表演时很主动的一环,就某种意义来说,是他们在表演。不待乐手开始演奏,观众就知道乐团接下来要表演那一首曲子,而且近乎心灵感应似的,把这一点告诉了乐手。本质上是信息的东酉,应该视之为爱情或友谊。你不会说自己拥有友谊,不会把朋友当作财产。理想的信息交换关系,不是物质上的交换,倒更像是朋友关系。

有人认为,基于实际的理由,不可放弃以物质形式为基础的知识产权概念。持此种想法的人,需要再思考:如果有这么一个环境,在此环境里,一件商品与一场演讲并无明显的不同;若你仍要依财产的模式来拥有该商业物件,只要你坚持此模式,你就牺牲了言论自由。著作权概念的目的在于增进言论和行销的自由,反观我们现在的状况,著作权概念却压抑了言论自由。电子前线基金会捍卫电脑空间的疆域,使其不在地理范围内受各国的霸

权式的侵犯。今日地理疆域中的强权国家,乃工业革命后的产物;以民族为基础的国家”(nation-state)形式出现,是为了满足工业的需求和目的。工业阶段衰退后,那些原本相当稳固的权力关系变得轻易可取。感受到本身力量逐渐赢弱的体制,会不惜一切代价巩固自己力量。凡不能借共识获得支持的,通常便用权势强取。我们应该促进一场我们所认为的“革命”。

电脑空间本质上是反主权的。我们心理得有准备,以地理为疆域的各国政府、极可能会损害此反主权的精神——他们正蠢蠢欲动。欲控制电脑空间的政府,所凭的理由全出于他们自己文化里的怪异。比之如我们美国人的性困扰——媒体让我们持续地勃起,而宗教和文化告诉我们,冲动勃起是不对的。可怜我们陷入双重的束缚,一方面我们被影像轰炸,另一方面被文化道德劝诫;认知失调巨矣!

德国人意图控制电脑空间,不让十几岁的男孩使用。伊朗设法禁止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谈起异教的话题,两性之间若有不妥当的接触也不行。每一个文化将以自己文化里主要的妖魔鬼怪为借口,干涉电脑空间的活动,进而欺凌之。

我们所见这些尝试治理的举动,出自全然无知的人,进入一片他们陌生的天地,手持根本不属于他们的工具。1770 年左右,文人潘恩(Tom Paine) 在英国撰文鼓吹美洲殖民地独立,并为此晋见英王乔治三世。他见英王时的

心情,八成和我进白宫时差不多。根本没去过的地方居然敢说自己有道德上的权力得以治理,让我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