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一:牛虻自己说

内容是包含了信息的东西,它是“信息内容”(informationcontent) 的简称。内容可以是艺术,是照片,是录像带,是一篇文章,一份过期杂志, 也可以是一个在高速公路上现场拍摄的电视片段,告诉你路段已畅通,你可以开车出门了。

消费群体一定是由某一个形式的内容而吸引,进入一个网站,希望找到东西。可能是如何在赌城找妓女,可能是如何买到全世界最棒的咖啡。总之, 内容的国度,属于人物、作家、创作者等有能力创造内容的人。我认为大家要的是新内容而不要旧的。

我们见识到几种不同的互动。第一种是网络上的互动,大家交谈,聊各式话题,低带宽,低速。这是团体活动而它不必署名的特质是人们喜欢的。参与的人吐露心思,不必担心有人笑他白痴。人都喜欢与别人来往,故不必署名的人际互动特别有吸引力。不过这是娱乐工具,没有什么实质内含,好玩罢了。

另一种互动,是人与电视节目的互动。这东西实验了几十年,没有人真正感兴趣。大卫·莱特曼提到他看过一场由观众决定结局的电影,他开玩笑说,他是去“看”电影的,可不是去“编”电影的。不会有人要和每一件事互动,有时候只想轻松一下。我不要和我手上的书互动,我只想读它!

社区的确是一个议题。社区是指小型网络俱乐部,让俄亥俄州的人、宾州的人、佛罗里达州的人聚在一块聊养鸟的事?这种社区不是真的社区,真正的社区需要有亲密的人与人的接触,有一段在一个固定范围内长时间的相处。真正的社区里,人与人不是散居各地的。我看过太多例子,其网络社区看起来很坚固,仿佛一座小城,到头来终究瓦解。原来,其中某成员是骗子, 另一个被警察抓走了,又一个男人竟是女人扮的。太多虚假的东西如何成其为一个社区?硬说它是社区,它其实只有表面的形式,不堪一击;无法负荷真社区所承受的考验。这些(网络社区)是假的体制。

“全球电子链接”(WELL)倒是有趣的现象。“WELL”自称是社区,却

愈来愈华而不实,而且即将中途暂停。有一个成员自杀,他自杀之前闯进“WELL”里面,把所有足以证明他存在的证据全部消掉。说穿了,“WELL” 也不过是假冒人头,昙花一现,仿佛一则奇闻报道。

知识产权的问题,让律师等着赚钱。10 年来,出版商竭力夺取作者的权利,以致作者很难保留自己作品的电子版权利。为杂志社写稿的人,杂志社通常与之签订“雇用合约”(Work for hirecontract),合约上明言受雇者放弃作品权利。出版商把电子版权和通路当成一座宝矿。无从保证他们能从矿中获利,只证明了他们贪婪的心态,他们打算把全部有合作关系的作者的权利留在手上。作者必须抵抗。太多作者说:“如果我有东西出来,我就不收钱。”这些人满脑子理想主义的屁话,害死所有人。

到处是信息,总得有人判别好的信息和坏的信息。不幸的是,通常是由终端用户来决定信息的好坏。事实上最后是由票据交换所决定,而结果便和杂志、报纸一样。我认为必须由编辑审查信息,决定“这是好的信息,你需要知道”。下个世纪,信息可不可靠,将是热门议题。

大家似乎都不从实际的角度来看电脑业,其实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激烈。我们喜欢说自己处于变革的中央,社会正要天翻地覆,这么说让我们觉得舒服。认为磁盘操作系统能千年不朽的人是傻瓜,我们已忘记了一堆操作系统。老式的 Commodore 机(一种 PC 机)被弃置一旁,CP/M 世界已然死去, 没有适合的软件嘛。大多数东西无法维持 10 年。

我们现在讲这些奇怪的话,讨论电脑科技,原因之一,我们基本上是农业社会,随便就被科技吓唬住了。如果客观一些来看,万维网实在颇无聊。同六声道杜比系统的电影相比,其光鲜夺目;而万维网,慢吞吞,图片七零八落。因网络和其他电脑科技的神奇而晕眩,真可笑。

网络还得待诸事稍成熟后,才可能成为谋利工具,现在仍是初创时期, 人们还有得拼。大家不愿意花了一笔钱进万维网,却得干等一座网站出现。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说得好,我们要靠小笔金额的交易,一毛五分地把大家的钱吸来。以后这些交易全部会采用电子现金(ecash)。最终,大家总会订用某一个系统,当他们要使用某个服务时, 得付一毛钱。“一毛钱?好啊!”欣然接受。

网络上开了不少资料馆,若干万维网网站上有一种“我比你强”的态度。某人说:“好,我打算把我们大学图书馆全部搬上网络。”这对一般人有什么用?对我也许好用,我可能要找一本 100 年前出版的书,找到后下载至我的电脑里,然后搜寻某一段我想参考的文字,不必整本啃完。研究人员、作家、艺术工作者叫好,但计程车司机会向网络找这些东西吗?也许他想学些什么,想找另一份工作,但也许他就是喜欢开计程车。我不敢说网络放诸四海皆有价值。万维网、因特网和整个电脑工业,可能正以这种不正常的方式, 让社会形成阶层。

个人隐私已死,无力可回天。我们身旁没有(英国小说家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书中专门监视个人行为的)“大哥”(BigBrother),但是有“小哥”(Little Brother),随时用他的手提式录像机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长此以往,个人隐私越发难以维护,随便就被侵犯。我们不得不接受现实, 任生活裸陈于公众面前。所以,若干极端团体自闭于蒙大拿州、爱达荷州等地方,因为他们发觉了这种现象,无法接受。

通讯方式改变,若干体制将陷入劣势。一个是报纸。(有了网络后)如

果我想看新闻,我可以上网络,一天里的新闻尽收眼底。我可以读深度报道, 我可以进《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的网站。它们都有网络服务。报纸业眼看将遇上难题,从销售数字就看得出来,而且情况会更糟。又不只新闻如此,假如我想买一部相机,我可以进《芝加哥先锋报》、《圣何塞信使报》和其他许多网站,一口气同时寻找多家报纸的分类广告。印刷形式的报纸该如何生存下去,我不知道,特别是纸价不断上涨。杂志比较可能存活,因为杂志的成本较高:它用高清晰度的色彩。不过,一旦专业和出版在网络上盛行,杂志也可能消失。

报纸受到人权法案的保护,其他媒体所受的保护则不够。还有更糟的事: 我担心通用电子(GE)买下国家广播公司(NBC),西屋公司(Westinghouse) 买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迪斯尼买下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后续发展。通用和西屋曾在 50 年代闹出固定价格风波,现在他们拥有三大全国广播网中的两个。政府居然眼睁睁任这种事发生,我简直不敢相信。你不得不质疑,这两个广播网如何追踪报导西屋或通用事件,有人敢报道经营者的坏事吗?报纸言论自由更可能失去控制,这是我最不愿见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