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战术

本时期的历次战争中己形成了战略战术。综合来看,本时期的战略有:①研究敌我情况,进行战略决策。如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方面的陆上防御、海上进攻战略,斯巴达方面的陆上进攻、瓦解敌人盟国的策略,都是通过分析比较敌我实力而制定的。②结盟与树敌战略在本时期也多有运用。古希腊的内部争雄、摩竭陀称霸列国等战争中,都有效地使用了这一策略,而中国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斗争,尤其是秦国的“远交近攻”,可以说已将此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③夺取制海权。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布匿战争等,都围绕着争夺制海权问题,这些战争的胜负,首先取决于控制制海权。如萨拉米海战后,希腊方面取得了制海权,“波斯对希腊的优势从此解除了,雅典对海洋的控制权建立起来了,从那时起,希腊几乎再也不受波斯攻击了。”①

亚历山大所以能东征波斯成功,也在于他从陆地上创造性解决了制海权问题。④坚壁清野。大流士一世远征黑海北岸时,西徐亚人曾有效地使用了这一战略;亚历山大东征时,波斯雇佣的希腊将领迈农也曾建议“最好把部队转移,用骑兵践踏粮草,全部毁掉,放火焚烧地里庄稼,

① 帕姆塞尔:《世界海战简史》,海洋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4 页。

甚至连城市也别留下,这样,到处没粮没草,亚历山大就无法在这一带立足”②。此为弱国打击强敌的有效战略,可惜未被采纳。此外,战略后勤,耕战合一,移民戍边, 政治、经济与国防一体化,以及取粮于敌等战略也被普遍运用。战术是指导战斗的方法。西方的“战术”一词,源于希腊文 taktira,意为寻求战机与布阵的艺术。古代中期,已出现了许多作战指导原则,如全正面进攻、诱退、集中兵力、合围等,但它们都通过“阵”实施。因此,当时所谓战术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作战队形的不断改进及其临战时的灵活运用,即阵的不断变革。在地中海区域,亚述是第一个设阵的国家,亚述方阵大体由盾牌手、弓箭手、两列长矛手共四列横队组成,曾横扫西亚与埃及。波斯军阵容庞大,但结构松散, 它由近 50 个民族提供的各支队组成, 各有战法,步调不一,易于被兵员虽寡却训练有素的军队击败, 严格地说,它不能称为方阵。古希腊的方阵有了较大改进,斯巴达方阵、底比斯方阵及马其顿方阵均较著名, 且各有特点:斯巴达方阵异常密集,其作战方式主要是全面进攻;底比斯方阵经伊巴密浓达改造,集兵力于左翼,构成打击重点,整个阵势呈斜形,故亦称斜形方阵;马其顿方阵由步、骑两兵种构成,步兵方阵各单位间无间隔,形成一个紧密的正面,像一堵墙似地向敌人进攻,两翼骑兵起保护作用,并实施反击,亚历山大设阵时,也往往集精锐骑兵于右翼,形成打击重点。罗马人发明了一套最完善的步兵战术,其方阵由枪兵、主力兵、后备队三线构成,故称三线军阵。其特点是构成各线的诸小单位(中队)具有机动性,受地形限制较小,且有强大的预备队, 故比希腊方阵优越。中国和印度在本时期亦出现了十余种军阵,其中中国的鱼丽阵、魏舒方阵是名噪一时的战术。方阵的优点在于,其队形密集稳固,几乎无法从正面攻破,整个阵容犹如一堵布满长矛的墙,既能实施强有力的正面突击,又能有效地抗击敌人的冲锋。其弱点是受地形限制较大,缺乏机动性和灵活性。虽然如此,阵的出现是战术史上的一次飞跃,其意义在于,“智慧第一次站起来同蛮力斗争,而且成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从有了有组织的战斗队形,智慧登上了战争舞台后, 战术才真正开始了它的人生旅途,在此之前,战术只不过是在子宫里蠕动的胎儿。”①

本时期海战技术与战术均较简单。腓尼基、希腊、迦太基、罗马都曾先后成为海上强国。但它们的战舰只是一种平底船,海上风暴对它们是致命威胁,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舰队曾几次遭风暴袭击而葬身鱼腹。无罗盘针,唯一的向导是岸标和北极星。进攻手段单调,由于当时的武器不能作远程打击,因此海战只有两种可能的办法:一是冲击战, 以船头坚硬的铁尖猛击敌舰的舷或尾,将其击沉或撞坏,此即所谓冲撞战术;二是舷并舷,紧靠敌舰,将其钩住,而后在甲板上展开步兵厮杀, 即海上陆战。此作战方式在希腊称为跳帮战术,在罗马称接舷战术。“自从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迦太基的海上霸权后,古代史上就再也找不到具有丝毫研究价值的海战了,而罗马统治权的建立,很快就消除了以后在

②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29 页。

① 卢林:《战术史纲要》,解放军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5 页。

地中海发生任何海战的可能。”①

古代中期,人们已开始对战争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出现了许多有关军事的著述和军事理论专著,如色诺芬的《长征记》、古印度的《政事论》,以及中国的《孙子兵法》等,均影响深远、名垂后世。军事思想取得了辉煌成就,奠定了后世军事学术的坚实基础。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4 卷,人民出版社 1964 年版,第 38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