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与变法强兵

经过近 300 年的春秋争霸战争,见于经传的 160 余国,至战国初仅

剩 40 余国(含 20 余个少数民族国家)。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大,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许多国家新兴地主阶级夺取了政权,登上了政治舞台。为巩固封建统治,消除奴隶制度残余,健全封建制度;同时,为保卫自己,消灭他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各国都先后展开变法运动。魏文侯(公元前 445—前 396)用李悝(kuī亏)为相,废除官爵世袭制,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选拔官吏;“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取有余以补不足”,平衡粮价;制订《法经》,以法治国;用吴起(?—前 381)改革军事,创“武卒制”,使魏成为战国初期的最大强国。秦孝公(公元前 361—前 318)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建军功爵制,论功行赏;推行县制,实行连坐法,加强中央集权等。于是“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奠定了统一六国之基业。赵国变法始于赵烈侯(公元前 408—前 387),在人事上“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财政上“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史记·赵世家》)。至赵武灵王(公元前 325—前299)时,又改革军事,“胡服骑射”,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齐用邹忌为相,“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广开言路, 赏罚分明,任用贤才;用孙膑训练军队,加强武备,创“击技”精卒。楚用吴起(此时已从魏逃到楚),实行了类似魏的变法。韩燕两国,也实行了一些诸如选贤用能、因功行赏等方面的政治改革。

各国经过变法,至战国中期,国力均大为增强,兵员大增。据统计,

魏有武卒 20 万,苍头(头裹青巾士兵)20 万,奋击 20 万,厮徒(杂务兵)20 万,车 600 乘,骑 5000 匹(《战国策·魏策一》);秦、楚皆“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秦策一》《楚策一》)。赵“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赵策二》);韩兵卒 30 万(《韩策一》); 齐“带甲数十万”(《齐策一》);燕“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燕策一》)。足见改革富国强兵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