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马战役

公元前 205 年,小西匹阿回到罗马,劝罗马出征非洲,以迫使迦太基召回汉尼拔。元老院采纳了此建议,任命他为远征将军。次年,他率领 52 艘战舰、400 只运输船和 2.5 万士兵在乌提卡附近登陆,通过外交手腕得到同盟者努米底亚人的支持,该族首领马西尼沙为他提供了几支

① 蒙森:《罗马史》;转引自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 127 页。

宝贵的骑兵。随即战于乌提卡城郊,他采用夜袭战术,歼敌 4 万,生俘5000。不久,他在罗马历史上首次使用骑兵冲锋,大破迦太基和另一支努米底亚人组成的援军,使迦太基丧失了骑兵来源地与粮食供应地。迦太基情势危急,便决定求和,同时召汉尼拔回师。

公元前 203 年 6 月,汉尼拔率军登船回国,尚有 1.5~2 万士兵。他回国后,开始招募骑兵,这个行动使迦太基人精神大振,拒绝批准和约, 并拘禁罗马使臣。翌年,小西匹阿诱使汉尼拔进入撒马会战。这是一片开阔地,迦太基人在此缺乏水源,而罗马则可利用其骑兵优势。汉尼拔见势不利,便请求和,小西匹阿拒绝,只得列阵开战。在素质和训练方面,汉尼拔军远处劣势,故布阵带有冒险性。当时他的部队由三部分组成:其嫡系远征军、迦太基城防军以及临时招募的非洲兵,前二者战斗力强,而后者则靠不住。因此,他将城防军置于最前线,配以利古里亚人和高卢人的辅助队;非洲兵为第二线,他自己率领总预备队,构成第三线。在一线前面,布置了 80 头大象。2000 骑兵置于两翼,迦太基人居右,努米底亚人居左;由于骑兵太少,他无法再施迂回至敌军的两侧翼的坎尼战术了。其计划的正面突破,这是一场赌博,成败关键在于大象队,如大象听话,则乱正面之敌,这既可使一线出击有利,又可使二线新兵士气顿增,最后,凭借第三线精兵作决定性打击。罗马方面,小西匹阿仍是传统的三线阵法,不过稍有改变,将第二、三线各中队与第一线各中队对齐,使方阵产生许多通道,以让敌方战象通过。他本人率老兵组成第四线。意大利骑兵居左,马西尼沙所率的努米底亚骑兵居右。

据波利比乌斯记载,会战由两方的努米底亚骑兵开始,同时汉尼拔命战象冲击,但由于受到罗马人号角齐鸣、惊天动地的惊吓,左翼大象调头后冲,致使己方的努米底亚骑兵大乱,马西尼沙乘机率骑冲击,很快将敌赶出战场,并开始追击。中央大象虽然冲进罗马方阵通道,却很快被制服。接着意大利骑兵击溃了迦太基骑兵,并猛烈追击。骑兵追出战场后,双方步兵开始短兵相接。最初,汉尼拔一方占了优势,但由于第二线未能支援,致使一线逐渐后退并终于向后逃跑,为了夺路,与第二线自相砍杀。罗马的一、二线兵相互配合,向前推进,紧逼着他们向第三线退却。由于汉尼拔的第三线拒绝让路,他们便绕过侧翼,落荒而逃。此时战场景象十分凄惨,尸骨堆山,血流遍野,小西匹阿命令清扫战场,以便作最后攻击。他将一线士兵撤到两翼,命二线与三线士兵以密集队形前进,与汉尼拔的第三线进行最激烈的苦战,由于双方数量、精神、勇气、兵器大体相当,故战事迟迟不决,双方都发挥出最大的勇气,奋力拼杀,互不相让。如果仅此相拼,汉尼拔尚有获胜希望,但在此紧要关头,马西尼沙追击逃卒的骑兵赶回战场,从后面冲锋,致使迦太基军彻底失败,汉尼拔率少数骑兵逃走。是役,罗马方面战死 1500 人,

迦太基则在 2 万以上,还有同样多的人被俘。迦太基兵败投降,被迫订

立和约:放弃非洲以外的全部领土,除保留 10 艘船舰外其余悉交罗马,

50 年内赔款 1 万塔兰特,非经罗马允许不得与任何国家开战。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

撒马战役决定了西地中海的统治权,它使罗马人跨出了意大利的门槛,走上了支配整个地中海区域的通途。此后的 50 余年里,它不断东征,

两次马其顿战争①的胜利使它获得了希腊的统治权;公元前 192—前 190 年发动的叙利亚战争使它夺取了小亚细亚和色雷斯,迈出了东侵西亚的步伐;至公元前 149 年,罗马鉴于迦太基的经济复苏,惧其东山再起, 悍然发动了以强凌弱的“帝国主义战争”,即第三次布匿战争,经三年鏖战,彻底毁灭了迦太基。至此,罗马已成为东起小亚、西抵大西洋、横跨地中海的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