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马其顿的战争

正当摩竭陀国逐步统一恒河流域之时,印度西北部先后遭到了波斯和马其顿的入侵。公元前 6 世纪前半期,西北印度小国林立,重要者有犍陀罗、剑浮沙、波罗斯等。居鲁士建立波斯帝国后,曾一度用兵东征, 将印度河以西地区纳为属国。公元前 518 年,大流士进一步东进,征服犍陀罗,占据了印度河流域。西北印度诸国虽然向波斯称臣,但独立性较强。公元前 4 世纪马其顿兴起,其国王亚历山大消灭波斯帝国后,于

公元前 327 年率军侵入印度河流域。有些小国不战请降,但有些国家和部族则兴起抵抗,在这些反马其顿的御敌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是海达斯皮斯河之战。

① 转引自崔连仲《从佛陀到阿育王》,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1 页。

海达斯皮斯河是印度河以东第一条支流,该河东岸是由波罗斯王统治的国家,军力较强。亚历山大降服■叉始罗国后,决定征服这个国家。波罗斯王为抵抗侵略者,于公元前 326 年亲自率大军防守该河东岸。其

战斗部署如下:200 头巨象布置在约 1000 名步兵之间,排成 8 列,组成中央战线。波罗斯坚信这一特意部署的巨兽会吓倒敌兵,并使其战马受惊而难以驾驭。在象的后面部署了由 3 万名步兵组成的密集队伍,两翼凸出,步兵的纵列从象群中间向前推进。整个阵势颇似城池,站立的象群有如城池的塔楼,象群中间排列的步兵则如塔楼间的一道道墙。战线两翼有骑兵和战车掩护。骑兵为 4000 名,战车 300 辆①。

亚历山大兵至,见敌于对岸列阵以待,难以明渡,便令骑兵于夜间沿河堤来回奔跑,虚张声势,佯装强渡,他则亲率步兵 6000、骑兵 5000, 秘密在该河下游不远处的一岬角地带渡河。接近对岸时,始被敌方哨兵发觉。波罗斯即派 2000 骑兵与 120 辆战车前去拦截,但为时已晚。亚历山大击溃这支援军后,沿河而上,直扑波罗斯的大军。在此战中,亚历山大改变了传统的布阵方式,令步兵方阵居后,骑兵居前,并派 2000 骑兵迂回至敌军左翼之后。战争伊始,亚历山大的骑兵即前后夹击印度的左翼骑兵,使之难以招架,向大象靠拢。印度象信急忙驱象迎战,但马其顿方阵适时向前推进,从四面八方向它们投枪射箭,并因此而乱了自己的阵脚,被大象撞了个乱七八糟。印度骑兵见有机可乘,再次出战, 却被马其顿骑兵击回。不久,马其顿步兵在骑兵的配合下,将战象挤到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这些大象胡冲乱撞,践踏破坏。不管是敌是友, 都受害不小。⋯⋯有的大象由于厌烦,又已无人驾驭,⋯⋯仿佛被大祸临头刺激得发了疯,不停地左奔右突,横冲直撞,践踏破坏,不遗余力”。马其顿部队有回旋余地,“大象冲来,他们就退;大象一逃,他们就追。一直不断地用标枪投射它们。”而印度部队却与此相反,他们夹在大象之间,受的伤害更大。当大象精疲力尽、缓缓后退时,亚历山大令骑兵将其围住,同时令步兵重整密集方阵进攻,结果,印度骑兵几乎全军覆灭,步兵也伤亡惨重。战斗中,波罗斯表现很出色,“他不但是一位统帅,而且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只要哪怕还有一部分部队仍在坚守阵地继续战斗,他本人也继续英勇战斗”①,不过最后,他终于被迫投降。此战,据阿里安记载,印度步兵阵亡者近 2 万,骑兵约 3000,战车全部被毁,幸存大象全部被俘;马其顿方面,步兵战死者约 80 人,骑兵约 230 人。

海达斯皮斯河战役的最大特点是象战,这亦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象战。亚历山大于此一役,打了他平生战术运用最为卓越的一仗。征服波罗斯国后,亚历山大继续东侵,占领了一些土地,但由于士兵久离故国、厌战情绪与日俱增,只得班师西归。不过,他已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并驻军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