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 古代中期的军事交锋

古代中期(公元前 8—前 3 世纪)是奴隶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奴隶制国家普遍兴起的时期,人类文明已超出少数几个地区,向周边扩展。中国的文明已从黄河流域传播到长江流域;在印度,恒河流域取代印度河流域成为文明的重心;在西亚地区,两河流域的古老文明衰亡后,继而兴起了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和波斯帝国等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一直沿袭下来,但在本时期,它已经衰落,缺乏活力,并不断遭到外族的入侵和征服;在北非,迦太基一度称雄于西地中海;在南欧, 新兴的希腊、罗马文明先后崛起。总之,古代中期的亚、欧、非三洲均已成为文明的载体,各拥有几百甚至上千个奴隶制国家。

奴隶社会的一大特色便是战争频繁,本时期多达 2000 余次,仅中国,

见于经传的较大战争即有 711 次之多①。战争类型也繁多,既有小国之间的互相构怨,也有改朝换代的王朝战争如印度孔雀王朝取代难陀王朝; 有文明世界与游牧民族的抗争,也有大国对周边小国的侵略鲸吞;既有地区性的统一战争,也有国际性的争霸战争。从战争发生的区域来看, 主要是在西方的地中海世界、南亚的印度及东方的中国,这三大地区的熊熊战火相互辉映,构成了当时世界的军事格局。

地中海世界的硝烟是战争的主旋律,这不仅因为希腊、罗马、马其顿、亚述、波斯、埃及、迦太基等重要国家都环绕着地中海,也不仅是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在某种程度上也被卷入这一地区的战争,还由于这些国家并非孤立发展,它们之间有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而且战争常常把它们结为一体。

本时期首次洲际间的军事交锋发生在亚述帝国时期(公元前 9—前 7 世纪),亚述王萨尔贡二世和阿萨尔哈东曾先后两次攻入埃及,将西亚与东北非结为一体。代之而起的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 626—前 539)虽未征服埃及,但与之在巴勒斯坦一带几次角力。公元前 6 世纪中期,波斯帝国兴起,其铁蹄先后践踏了中亚、印度西北、埃及乃至黑海北岸, 其盛期发动的希波战争,是本时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由此拉开了西亚地区与希腊地区间长达近 200 年之久的抗争序幕。

希腊文明是本时期的新兴文明,直至公元前 6 世纪,这个文明才逐渐褪祛了氏族部落的外壳,形成了数百个城邦国家,其殖民城邦遍布地中海。它们始终没有完成统一,但也形成过几个松散的联盟,即斯巴达同盟或称伯罗奔尼撒同盟,与稍后在希波战争中形成的雅典海上同盟或称提洛同盟。这两个同盟联合打败波斯帝国的入侵后,很快反目成仇。经过 27 年(公元前 431—前 404)的内部争雄,斯巴达成为希腊世界的霸主。但这场内战耗尽了希腊的实力,客观上为后来马其顿的征服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 401 年,一支万余人的希腊雇佣军进入西亚,帮助小居鲁士

① 据《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统计,解放军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6~35 页。

争夺波斯王位,在库纳萨一战中,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势如破竹,但在追击中,小居鲁士被杀。这支军队在青年将领色诺芬的指挥下,从波斯帝国腹地巴比伦安然退回希腊。这是希波战争后发生在两个地区间的又一件大事,它检验了波斯帝国的军事实力,并带回了波斯帝国并非不可征服的信息。诚如有的学者说,此举“震惊了世界,并鼓舞了后来希腊人入侵波斯王土”①。

此后,希腊霸主斯巴达国王阿吉西拉斯(公元前 398—前 360)很快将战火烧到小亚细亚,但在公元前 394 年,他的舰队遭到了决定性失败, 从而阻止了其扩张野心。此后半个多世纪里,无论希腊或波斯,内讧不断,希腊霸主不断更迭,波斯帝国宫廷喋血不休,均为内争所累,无力外伐,东地中海世界暂显平静。公元前 4 世纪后期,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兴起,在亚历山大的率领下,首先统一希腊半岛,继而十年东征,消灭波斯帝国,建立了一个囊括希腊、西亚、印度西北部、咸海南岸的中亚、埃及的大帝国。虽然这个帝国仅是昙花一现,但它首次将地中海东部各国联为一体,并由此形成了一种征服世界的观念。

这个观念随即鼓舞了一个野心家,即希腊西北部的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公元前 319—前 272)。他出身于马其顿亚历山大学校,是位有绝顶天才的将领,经常热衷于庞大的计划,幻想成为第二个亚历山大,欲在地中海西部,依亚历山大在东方的榜样,建立一个世界帝国。公元前280 年,他率军远征意大利南部,与罗马人打了一场艰苦的战争,取得了

不少胜利,但自己也损失惨重,至公元前 275 年,被迫率残兵离开了意大利。在西方建立帝国的计划,后来由罗马人实现了。

罗马在公元前 6 世纪末始形成国家,当时它处于许多民族的包围中, 但它善于吸取教训,不断改进战术,并采用结盟战略,经过长期(公元前 477—前 290)苦斗,占据了意大利中部;再经为时 5 年的“皮洛士战争”,将皮洛士逐出半岛,征服南部意大利。以 200 余年之武功,终于

统一了意大利半岛,进而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自公元前 3 世纪中叶始,它经过两次布匿战争,打败北非强国迦太基,迈出了征服整个地中海世界的第一步。至公元前 2 世纪前半期,它便将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

在南亚的印度,本时期亦是一个干戈齐举的时代,既有列国时代十六大国间的内争,也有波斯、马其顿的外族入侵。在复杂的国内、国际斗争中,摩竭陀国家日愈强大,通过兼并战争、驱逐外族,统一了南亚次大陆,建立了孔雀帝国。

在东方的中国,本时期正值春秋战国时代,亦是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战乱频仍,不仅有中原各国间的相互攻伐,还穿插着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所谓“南夷与北夷交,中国不绝如线”(《公羊传·僖公四年》),即指此事。春秋时期,王纲解纽,西周统一国家分裂为 160

余个奴隶制小国,它们之间征伐不休,致有战事 483 次、大战 376 次之说。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迭相登场,争霸中原。经过 300 余年的争霸战争,至战国初期,形成了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举的局面,在七强长达 250 余年的

① 色诺芬:《长征记》,英译本序言,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

相互纠葛中,秦国逐渐取得了优势,于公元前 221 年,吞并其他六国, 囊括天下为一统。

经过 500 年的战争,无论是东方或是西方,都显示出从分裂到统一的同态发展。地跨西亚、北非的亚述帝国、波斯帝国,跨越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雄踞南亚次大陆的孔雀帝国,囊括地中海西部的罗马共和国, 以及脚踏黄河长江两岸的秦帝国,都代表着这种发展趋势。帝国的建立必然伴随着剧烈的军事征服。虽然我们可以讴歌那些被征服者的英勇抵抗行为,谴责弱肉强食的血腥战争,但是,以统一取代分裂毕竟是一种进步。在中国,剧烈的军事冲突还反映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古代中期的战争,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本时期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思想解放的时代,各种新思想、新学说纷沓而至。在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印度, 列国时代出现的六大师、六十二见(见解)、九十六种外道,标志着人类思维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一次大觉醒;在希腊,古典时代的思想文化亦极其繁荣。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政治上的扩展愿望,各种思潮便应运而生;同时,动荡的社会、频繁的战争, 亦为文人学士提供了思想素材与契机。至各帝国建立后,思想解放运动一般亦即中止,对正统思想的尊奉扼制了人类思维的探索。不过,亚历山大帝国是一个例外,它将几十个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国家联为一体,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大熔炉。

总之,古代中期的世界军事实则是经济发展基础上政治斗争的表现,由一幅幅血腥战争画面所构成,但在这种表层现象之下,亦隐藏着社会的统一与进步、思想文化的繁荣与整合等事实。古代中期的血腥屠杀,尽管危害很大,但它却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