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罗奔尼撒战争(1)战争根源与双方意图

希腊人共同击败波斯后,分裂为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

① 希罗多德:《历史》,第 651 页。

② 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 51 页。

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雅典与斯巴达是两个最强大的国家,一个陆上称雄,一个海上称霸,于是争端旋起。两国本来就存在着政治制度上的对立,今雅典崛起,打破了斯巴达独霸希腊的局面,斯巴达顿觉恐惧及不满。两国为争当霸主,相互攻忤,积怨渐深。同时,伯罗奔尼撒同盟与提洛同盟间在经济上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斯巴达的盟邦科林斯有强大的海军,控制着地中海西部的商道,在希波战争中,向爱琴海北岸扩张;而雅典在萨拉米海战后,失去了古老农业社会的性质,全面转向海上发展。海上贸易的竞争使这两国怨恨渐起。政治经济的冲突终于导致武力相见。战争的具体原因有三:其一,公元前 435 年,希腊西北部沿海城邦伊庇丹努的贵族派与民主派发生冲突,科西拉与科林斯素有积怨,他们各支持一派,并因此而诉诸武力,科西拉兵败,向雅典求助, 雅典出兵迫使科林斯退却,后者便力促斯巴达参战。其二,波提狄亚本为科林斯属国,又参加了雅典的提洛同盟,科林斯与雅典交恶后,欲退出提洛同盟,雅典遂于公元前 432 年兵围该城。其三,墨加拉为斯巴达

盟国,公元前 5 世纪开始与雅典接近,不久又重归伯罗奔尼撒同盟,雅

典恶其反复无常,于公元前 432 年颁布“墨加拉法令”,禁止其商船进

入提洛同盟诸国港口。这三件事迭继发生,终于引发一场为期 27 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 431—前 404)。

战争前夕,双方均分析敌我情况,提出自己的战略计划。公元前 432 年,伯罗奔尼撒同盟召开大会,表决是否对雅典宣战。会上,力促宣战的科林斯代表提出了其战略计划,“有许多理由,我们一定会胜利的: 第一,我们在人数方面和军事经验方面,比 他们占优势;第二,我们一心一意服从指挥。至于海军方面,他们虽然强些,但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同盟国现有人力和物力,⋯⋯来建设我们的海军”,“利用高薪办法,吸引雅典海军中的外国雇佣水手”,同时“煽动他们的同盟国叛变

——这是剥夺他们力量所在的资源的最好办法,或者我们可以在他们的领土内建筑要塞”。由此可知,其战略是利用陆军优势作陆上进攻, 蚕食敌国领土,积极集资创建海军,同时瓦解雅典的盟国。此战略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会后,斯巴达向雅典发出最后通牒,要求雅典从波提狄亚撤退、废除墨加拉法令等,并说“斯巴达希望和平,现在和平还是可能的,只要你们给予希腊人以自由”。雅典首席将军伯里克利(公元前 495—前429)则在公民大会上反对作任何让步,并分析敌情:其一,敌方缺乏军费,“伯罗奔尼撒人自己耕种自己的土地,他们既无私人财产,也无公共财富”,由于贫穷,“他们不能经常配备一个舰队的海员,或经常从事陆上远征”,“金钱的缺乏会使他们处于不利的地位”。其二,他们没有持久作战和海外作战的经验,因此,“我们无需惧怕他们在我们的领土上筑垒,也无需害怕他们的海军”,雅典可以放弃陆上作战,仅坚守雅典城,而利用海军扰乱其邻海地区,实施报复。③此计划的基本内容就是陆上消极防御,海上积极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