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比较

频繁的战争为战术的实施与不断提高提供了契机。全正面进攻、诱退、设伏、集中兵力、合围、“攻其所必救”等用兵方法较为普遍运用。本时期的战争,都是列阵而战,无论中外,都出现了许多步兵战术,即“阵”。在地中海世界,曾先后出现过亚述方阵、波斯军阵、斯巴达方阵、底比斯方阵、马其顿方阵、罗马方阵等多种阵法。其中,罗马军团阵是西方冷兵器时代最完善的战术,在此我们以它为代表,与中国的“阵”作一比较。罗马军团阵通常由长矛兵、主力兵与后备兵组成三线军阵。方阵的基本单位是中队,一中队 120 人,纵深 10 列,每列 20 人; 第二线各中队配在第一线各中队间隙地后面,既可向前填补一线空隙, 又可向两侧移动,加强一线纵深。由于实行小战术单位化及各中队间有一定间隔距离(约 36 米),故较之西方其他方阵,受地形限制稍小一些。

我国古代的阵形中,各战斗队形以“曲”为基础构成。曲为 200 人,含

两伯;伯 100 人,大体相当于罗马一中队;伯正面 20 人,纵深 5 列,与

中队方阵每列 20 人,纵深 6 列,也大同小异。中国的“伯”与罗马的“中

队”,其差别在于:其一,伯由两队组成,队 50 人,纵深 5 列,每列 10 人,每列各用一种兵器,分别配以戈、戟、矛、殳、弓,不似罗马中队

① 于汝波:《析秦统一中国战略实施之步骤与策略》,载《先秦军事研究》,金盾出版社 1990 年版。

均使用同一武器。其二,两个队既可左右排列,成伯横队(这时形状与罗马中队相似),也可前后排列,成伯纵队。其三,两伯构成曲的方阵, 曲的形状,根据两伯的不同排列而有三种情形:若两个伯纵队并列,则曲纵深 10 列,每列 20 人;若两个伯横队并列,则曲纵深 5 列,每列 40

人;若两个伯纵队前后排列,则曲纵深 20 列,每列 10 人。可见,仅就组成大阵的基本单位曲来看,其变化的灵活性已见一斑,这是罗马中队所不及的。从整个阵形来看,西方诸方阵,无论是马其顿方阵还是古罗马方阵,其阵形较为固定,变动不灵活,只能作一些简单的队形变化, 远不及中国阵法的多变与灵活。春秋时代的车阵,战国时代的步兵阵, 都能因敌因地而布成不同的阵形,如步兵阵,即有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雁行阵、钩行阵、玄襄之阵等达 8 种之多。从整个阵形变化来看, 可谓千变万化、“兵无常形”。相比之下,西方的任何方阵,均显得呆板,而灵活性,变化性则是中国军阵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