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辩证性

传统思维的辩证性起源较早,孔子提出了“叩其两端”,即考察问题的两个方面;老子强调“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即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周易》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的精湛命题,即两个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推移;张载提出“两”与“一” 的概念;二程提出“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的对立普遍性。后来,朱熹、王夫之等都有关于辩证观点的进一步发挥。到近代,“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已经成为一般人的常识了。这就是中国传统辩证思想的具体表现。它在古代世界辩证性思维发展史上不仅有突出的地位,而且有自己的系统和特色。其要点有三:

一是强调整体各部分的和谐与统一。中国人从整体直观出发,不是对于整体各部分进行分析或像西方传统哲学那样追求事物的本原,而是着眼于已经经验到的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处理这种关系时,又侧重于寻求不同方面的和谐统一。如两周之际,史伯就以经验论证了矛盾的不同方面只有达到和谐与统一,才能产生出对于人有益的效果。这种强调和谐统一的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儒家的“致中和”学说,在墨家的“兼爱”、“非攻”学说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儒家经典《中庸》里,孔子的“和为贵”和“致中和”的思想,被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高度。从此以后, 随着儒学地位的升高,致中和的特征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也愈益突出。中国传统的科学、艺术等领域,无不显示出这种特征。例如,中国传统的气功学,就是说明这一特征的范例。按照气功学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人本身是由元气贯通的统一体,而且人与外部世界也是这样的统一体。另如中国的传统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其依据也是这种整体和谐统一的思想。总之,在中国人看来,事物整体各部分的和谐统一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只有把握住这种和谐统一才能把握住事物的存在与生命。

二是着眼于对立互补、有别有序的阴阳交感的矛盾观。“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重视事物的矛盾关系,视阴阳交感交易为宇宙的根本规律。但对事物的矛盾关系,他们所强调的是相承相应、相比相得、相通相合的互补关系。阴阳两极相济为用, 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在阴阳对立之中,互补双方又不是等价的平等关系,存在着严格的“有别”、“有序”的等级秩序。

三是注重事物的变化及其重复的规律性。这是从经验的角度和重视经验积累的结果。正是在经验的观察积累中,中国人不仅时时注意到事物的变化, 而且逐渐发现了种种变化复重的规律性:王朝的兴衰,代代如此;人的生、老、病、死,人人如此;日月盈虚,昼夜交替,四季往复,如此等等。从《周易》开始,历代的史书、典籍都从不同的角度记载、总结着中国人从经验中得到的各种交易及其重复的规律性。

传统思维方式的辨证法,凝聚着人们在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长期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巨大智慧,它所提供的辩证思维的经验和教训,有着值

得我们认真对待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