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及其初级阶段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民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然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大多数出现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国度,中国便是如此。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从国际环境看,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其固有矛盾充分暴露。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反动,资本主义经济上的危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涨等等,为中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从国内状况看,国民党政府的统治腐败透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大众已经觉醒。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上了历史舞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有这些,为中国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旧中国遗留给社会主义中国的是贫穷和落后,社会生产力低下, 物质财富很不丰富⋯⋯换言之,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发达的。建国以来, 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历经坎坷曲折,有成功,也有挫折;有经验, 亦有教训。刀年代末以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克服了教条主义,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国情。不仅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

② 参见《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35 页。

基本现实,而且从理论高度提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对此进行了科学、细致的阐述。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理论源于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我国的现实的结果。我国社会主义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不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而是以手工生产为特征的多层次低水平的生产力, 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而且,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的素质低下。要改变文化的落后状态,消除愚昧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因此,正视中国目前生产力落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飞跃,其意义不仅在于经济状况的改观,而且必定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生机,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不仅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特别是我国人口素质低,约有 1/6 的人口还是文盲半文盲。相当一部分人受小农意识、狭隘的小生产意识的禁锢,被落后的封建传统观念束缚,还没有摆脱愚昧,表现为既缺乏知识又轻视知识;需要层次低,目光短浅;生活空间狭小,人际交往少;温饱型消费,文化生活条件差,生活单调。①实现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飞跃,必将使我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文化面貌大为改观。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人享受良好的教育,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逐步被克服,人们普遍有了高层次的需要和追求。不仅劳动时间缩短、劳动条件改善、劳动生活日趋丰富化,而且闲暇时间增加、业余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在文化水平、思想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人们摆脱了生存的盲目状态,自觉地“反思”自我和人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地位和作用,在日趋丰富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观照自己、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实现个体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

当然,我国目前还很落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还很多,经济建设、制度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但是,我们 40 多年来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们相信,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现代化建设,一定能够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实现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