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直觉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明显的直觉色彩。直觉是一个近代的名词,在古代称之为“玄览”或“体”(“体认”、“体会”之体)。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建构体系时,往往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凭直觉办事。传统的“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途径,是通过对内心世界的自我反省、道德境界的自我提升,证悟人之善性,在主体的精神领域内完成天人合一的任务。宋儒对“一旦豁然贯通”的追求和体认,就是一种典型的直觉思维。

直觉性思维的特点是整体性、直接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和自发性。它不是以概念分析和判断推理为特点的逻辑思维,而是靠灵感,即直觉和顿悟把握事物的非逻辑思维。这当然不是说,它不运用逻辑思维,而是说,它不是自觉地或有意识地运用逻辑思维,而是把直觉作为认识本质、本体的主要方式。

道家最先提出了直觉思维的问题。“道”无形无名,玄之又玄,是不能用名言、概念所认识的,只能靠直观或体悟。庄子的“心斋”、“坐忘”, 就是提倡“唯道集虚”、“同于大通”的超理性直觉。道家的反逻辑主义是明显的。儒家虽然提倡“学思”、“慎思”、“类推”、“思通”,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逻辑思维,但其“一以贯之”、“下学而上达”、“反身而试”, 也有直觉思维的成分。

禅宗吸收了庄子和玄学的方法,并与佛性本体论相结合,提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顿悟法,把直觉思维发展到了极点。它强调霎那间的非逻辑的直接解悟,主张排除一切思虑和语言,取消一切概念性认识,以“无念为宗”、无思为思,在超时空非逻辑的精神状态下实现超越,进入本体境界。

理学家以“太极”为本体,包含了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理,不管这个本体被说成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实际上都是先验的。对这个本体的认识,也是通过直觉顿悟实现的。理学家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都很强调“思” 的作用,但最后都要经过顿悟这个环节,才能完成心理合一、天理合一的整体认识。

总之,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求简捷而少推理,靠灵感而非逻辑,重直觉而轻论证,这种直觉性思维是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它的长处是以经验为参照,从总体上把握对象,有时能体验、证悟出逻辑思维所不能揭示的意境。缺点是不够严密,对对象的认识含糊而不明晰,其结论具有很大的或然性,其整体上也有一定的神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