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学性

中国古代哲学家往往以“代圣贤立言”为标榜,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 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孔子“述而不作”和孟子“言必称三代”的实践,就是经学态度的表现。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开始了“经学时代”。所谓“经学”,就是以解释经典为主要任务,以经典的是非为是非,以经典内容的范围为学术应当固守的范围。

各个时代各种形态的经学都有较为一致而稳定的思维方式,谓之“经学思维方式”。当代学者王文亮认为经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涵是:(1)溯源思维法。经学的任务在于注解和研究古典著作,因而经学家们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要衡量确定一种理论或原则是否属于真理,必须回到古代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是非的答案,其价值尺度是“子曰诗云”、“古已有之”。

(2)权威论证法。在经学的思维中,权威等于真理,权威是论证和判定所有理论是否属于真理的最高标准。(3)永恒原则。“经学宜述古而不宜标新”。经学家的思维能动性只能表现在从不同角度证明经典权威的神圣性和永恒性。(4)道德意识。经学家特别注重命题概念、解经方法的继承和延续以及学派的继承与延续。总之,经学思维方式的核心和实质是注重继承而不是力求创新。

经学思维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思想、道德观念、心理意识、价值观念等,都留下了经学思维方式的痕迹。同时,经学思维方式还以更为潜在的作用方式影响着当代中国当代人的思维和行为。如政治领域中的官僚主义,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性格、保守意识,学术研究中的权威论证,民族心理中的拒变惰性等。因而,彻底批判经学思维方式,培养和鼓励创新精神,乃是当代面临的重要文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