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历史价值与不足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仅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特点和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例如整体思维,无论其阴阳五行说,还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都给中国传统文化各领域提供了宏伟的框架和出色的特点。正是这种整体观,为中国在 14 世纪之前长期保持世界强大帝国地位以及在各个文化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维护一个大国的长期稳定和统一,没有这样博大的整体胸襟是不可思议的。在辩证思维中,强调整体各部分的和谐与统一,对于中国各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这种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的秩序,有利于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从而使中国人能创造出世界史上最发达的封建文化。其次,就中国人的素质而言,这种强调和谐与统一的思想,还有利于培养中国人的组织协调能力,从而使中国人擅长于组织与协调人的关系。再如直觉思维、意象思维,不仅在伦理学、美学和艺术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可见,传统

思维方式在创造持久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中发挥过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仅就其独特性来说,就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表明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多种可能道路和智慧的多种类型。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优点之所在也正是它的缺点之所在,它毕竟是前科学的直观性思维,而不是建立在近代工业社会及其科学基础上的科学思维。况且,它本身又存在着思维机制发育不足的先天性缺陷。从传统思维的心理基础来看,血缘宗法文化抑制了民族思维主客体意识的分化,强化了朴素有机自然观在传统思维活动中的支配地位,阻碍了思维模式向精确化的转换。比如说,传统的整体观虽然宏伟迷人,但却模糊不清,给人以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满足,因而这种整体观使中国人长时期满足于统一大的外表,阻碍了社会内容的更新。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整体的重要性,总是只有家族、国家观念,以至压抑了人们个性的发展。这种笼统模糊的整体观,还易于在经验科学上不求甚解,有碍于科学的发展。从传统思维的形式化素质来看, 自然经济和社会大一统结构,阻碍了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体系的发展,阻碍了民族思维逻辑推证传统的形成和稳定思维模式的建构。比如说,理论、实践与技术应用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文艺复兴后, 西方科学技术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其理论、实践与技术三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循环机制日益健全。相反,近代中国并未形成理论、实践、技术三足鼎立的循环结构。中国传统科学重应用而轻基础,带有个体经验和直观的模糊色彩,缺乏可证伪性的演绎公理化体系。总起来看,由于中国特定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使民族思维机制发育不足的缺陷,变成一种历史惰性,妨碍了精确思维方式的转换,导致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民族思维发展脱节于人类文明发展潮头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