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思维方式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一,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型社会地理环境所产生的“隔绝机制”,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所特有的“自我中心”的思维视野,使得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黄河、扬子江滋润的那片土地视为真正的“域内”,而把其它地区称为未化的“方外”。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中国人的视野在不断开阔,其“九洲”观和“天下”观在不断扩展,但直到 19 世纪中叶以前, 中国人一直把自己的国度视为世界的主体。从孟子讲“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到清代士大夫的“中体西用”论,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 论,所反映出的正是这种自我封闭的思维视野。

第二,两千年来的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一个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分工不发达,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这就是说,以农立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母体的这一特征,使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经验的而非先验的,直觉的而非思辨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少走极端,着眼于现存和人事,不太关心来世和人事以外的自然的思想,都与文化母体的这一特征有关。

第三,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明显的宗法、血缘特征,传统文化是宗法、礼教的文化。致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隔绝机制”被加强了,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更重要的是,宗法文化传统还促使传统思维方式对传统极其尊重。在精神活动中讲“正统”,在思想学术上讲“道统”,在文学上讲“文统”,在艺术流派乃至于手工业行会中讲“家传”、“师承”等等, 这造成了古代中国人向后看的思维习惯和守成倾向,从而抑制了进取和创新精神。“言必称尧舜”,是古代中国人立论的模式,“法古”、“尊先王”

是政治家们的口头禅。即使那些改革志士,也不得不在“复兴”的旗号下, 去革除当世之弊。

第四,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