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

文化问题,在经历了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相对沉默以后,在 80 年代初重

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并在 1986 年前后达到高潮。结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中西文化对比是这次“文化热” 的两大主题。其间当然有以“四大发明”、历史悠久”自矜的传统式颂歌; 但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对传统文化、国民性之消极面的审视和批判。多数论者是从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实现“四个现代化”大业的动机出发的。

关于“文化热”的起因,有的认为:“就全世界范围看,在文化发展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看起来相互矛盾的‘意识’;一是‘全球意识’,二是‘寻根意识’或叫‘民族意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自觉和民族独立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各个民族要求发展自己,就要寻找自己的文化传统,因而,这种‘寻根意识’也就发展起来。”有的论者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从单纯的技术引进发展到体制改革,现在已经深入到观念变革——文化变革的层次。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凝结成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点之所在,也是它的缺点之所在。这种特殊的心理特性长期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各个方面,即使今天在不少方面仍然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态度。

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

人们注意到,印度文化是向后看的,其特征是努力于解脱生活;中国文化是面向现实、注重现实的,表现为一种现世的人生态度,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出明显的入世倾向,认为人生的意义在现世、今世,所谓的“来世”、“天

国”是虚无缥缈的。早在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就表现出“不语怪力乱神” 的倾向,表现出对“今生”的关注,这有助于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

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刚健有力、崇德利用”的文化。张岱年说:“有没有一种一贯的精神,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的生命之中;我认为有,我把它叫做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易传》所说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千百年来,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已通过复杂的文化遗传机制,内化为中华民族蕃衍兴旺的基因,成为人们不期而然的认知倾向和行为取向。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为本位,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道德、社会至上的倾向,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认同和归属。或以己属人,或推己及人,或舍己为人。其要义在于家庭、氏族、社会的和谐团结,维系既定的社会关系。儒家学派的思想大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们立图塑造一种完全认同于社会的超越型人格。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人生之路,具有积极的进取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怀着达治天下,穷善其身的念头把他们的主张,抱负践履于社会。

“知行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个问题与“格物致知”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是密切联系的。在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道路以后,中国哲学事实上已经对“格物致知”给出了科学的解释(颜元),并得出了“行先知后”,“行重于知”、“知为了行”的知行统一观。而且,如果能够对“格物致知”,对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给以科学理解的话, 儒家以“格物致知”为起始和必经阶段的“修、齐、治、平”思想正是一条以实践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认识路线。用今天的观点看来,儒家的这一命题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在亲身实践、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正心”、“诚意”),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献身于社会的实践中, 找到人生的价值和全部意义。当我们从这个角度认识和理解的时候,传统文化中的“格致论”和入世思想就已经不再是少数“圣贤君子”达治天下,穷善其身的“大人之学”①,而是全体人民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我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刻体认,是炎黄子孙自立于现代社会的主要所在。

在传统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和优良的、独立人格的养成。尽管,那种脱离社会实践,闭门读书、片面的“修养”、“内省”功夫在今天已不足取,但这种严以律己的精神,这种强调“自律”的精神,这种在自我修养上追求达到崇高的人格境界(“圣”、“君子”)的精神,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乃是中华民族自尊自重,自强自立,长盛不衰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

在长期的蕃衍生息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举世称道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天文地理、饮食服饰、建筑工艺、医药医术、交通水利、音乐绘画等许多领域一度居世界领先地位。即使在西方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在西方科技界、华裔科学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格、道义,轻物欲、功利的倾向,也是有其积极意

① 《大学章句》。

义的。

凡此种种,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今天, 必将对现代化建设发生积极的影响。当然,从中华民族的辩证思维的角度论, 事情总是有它的另一面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有对现代化建设起积极作用的因素、也有起消极作用的因素。比如委身于“功名”轻视劳动者,轻视劳动的倾向,重伦理道德轻自然、斥技术的倾向;重整体、轻个体,片面强调人对社会的认同,抑制人的个性、能动性的倾向;平均主义观念,不为人先不为后的中庸倾向;用种种陈规陋习自我封闭,自我禁锢的保守性;宗法观念、大一统、人治对民主的窒息,顺民意识;重人格、道义轻功利、物欲极端化为无视个人需要,空想的理想主义,否定人对物质生活、物质利益的追求,用空洞的政治、道德说教代替丰富多彩的全部社会生活的倾向等等,都会对人们产生不利影响。

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人们必须用审视的目光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扬弃其陈腐的没有生命力的东西,继承、发扬光大其有生命力的方面,并且要积极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