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辩证地对待传统思维方式

中华民族以自身的才智孕育和发展了自己绚丽多姿的传统文化。富于辩证的、直观综合的模糊化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思维的活性、弹性。但这种思维方式毕竟又是长期以来狭隘、封闭、保守的经济、政治的产物。从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生活的舞台发生着急剧而令人眩目的变化,相反,人民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却不甚明显。当前,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拍击下震醒、崛起的中国,正意欲以改革和现代化挣脱旧的封闭模式,建设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开放性文化体系。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体系的深层结构,对于新文化体系的建立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民族新文化体系的建立,首先决定于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更新。

那么,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加批判地保存祖先留下的“国粹”,固守传统的思维方式,重弹“体用”、“本未”的老调,重蹈“人惟求旧,器惟求新”的复辙吗?这样中华民族崛起的宏愿将被历史无情地嘲弄, 变成一幅令人辛酸的漫画。重复西方思维方式演进的轨迹吗?历史的时空则不能倒流。我们认为,在全面地、一成不变地保持民族传统的固有思维方式既不可能,盲目追随外来思维方式又不可取的情况下,切实可行的途径,应该是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因为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是一定时代的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都具有某种合理性,同时也都具有某种局限性,从纵向来看,后起的思维方式,并不能全盘否定、推翻先在的思维方

式。从横向来看,不同地域的思维方式,在整个人类思维发展中,都只是一个方面或一个侧面。比如,人们通常认为中国传统思维重直觉,西方传统思维重逻辑。其实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哪一方面都不可或缺。对立的或不同的思维方式互补的情形是常见和必要的。正是各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结合和互补,开辟了人类科学思维的道路。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既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全盘否定的态度,也不能自以为是“世界精神文明的中心”,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比西方思维方式高明得多。比较现实的态度是,以开放的心态容纳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使中国思维方式迅速地由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