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层出不穷的新曲种
一些旧的说唱曲种在流传全国各地过程中,逐步与当民间音乐相结合, 并采用地方语言,便产生了许多新的地方曲种,如在乐亭大鼓基础上产生了“北京琴书”,在“弦子书”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河大鼓”等等。其中尤以
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和四川清音为重要。河南坠子流行于河南、安徽、山东一带,因主要伴奏乐器“坠子”而得名,本世纪初由“莺歌柳书”和“道情书”结合而成,富于歌唱性和抒情性,三十年代曾出现过闻名全国的女艺人乔清秀,以演《玉堂春》、《凤仪亭》等享有盛名。山东琴书起源于山东荷泽地区,流行于山东、华北及东北。三十年代中由邓九如确立了其体制,山东琴书以唱为主,主要伴奏乐器有杨琴、筝、坠琴、胡琴等,基本曲调为“凤阳歌”和垛子板,以板腔体方式,并吸取许多民间小曲穿插为音乐结构形式, 是一种板腔体与曲牌体并用的说唱曲种。
四川清音原为流行于农村乡镇的“唱琵琶”或“唱月琴”,是清末牌子曲的一种形式,三十年代始进入重庆、成都等大城市,曲调主要有“八大调” 与诸小调联缀而成,大、小调可分别演唱,也可将大调分拆为头尾,中间插入数首小调,构成各种牌子曲。著名女艺人李月秋在创腔和演唱上作出了较大贡献。此外,像东北大鼓、广东粤曲、四川竹琴等等各地的说唱曲种,也无一不在三四十年代进入了全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