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音乐(公元 589—960 年) 一、隋唐的民间曲子与诗乐

隋唐时南北重新统一,社会安定及经济的繁荣,为音乐艺术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唐代统治者在文化上较少保守思想,广泛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兼容并蓄,更使音乐达到了一个发展高峰。

产生于隋代,和汉魏以来的相和歌、清商乐一脉相承的民间曲子,最初流行于农村乡间。这些大凡在山野田间劳动及休息时所唱的如船歌、劳动号子、风俗性歌舞,被人称之为山歌。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行》中曾记叙道: “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可见各为“竹枝”的山歌是边舞边唱,有乐器伴奏,并用同一曲调即兴编词,以谁唱得多为胜。从诗人皇甫松仿作的《竹枝歌》来看,当时这种山歌句中,句末常加“竹枝”、“女儿”等衬声作为和声。

中、晚唐隋商业经济的兴盛,山歌流向城市,经艺人加工改编而成“里巷歌谣”,成为城市小曲,又叫曲子。曲子在酒楼歌榭的广泛流行,逐引起了乐工、商人、文人及僧侣的兴趣,并吸引着文人也纷纷参加到曲子创作中去。当时除文人为民歌小曲填写新词以供艺人演唱外,也常由乐工或民间艺人选文人诗词重新配曲演唱的“度曲”。民歌曲子推动了诗人的创作,诗人的创作又促进了民间曲调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唐代歌曲艺术的高度繁荣,诗人的诗作,由于入乐歌唱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往往一首好诗,如李益、李贺的诗,“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碧鸡漫志》)。

诗歌被入乐演唱的著名歌曲中,有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清明》、刘禹锡的《竹枝歌》、王之焕的《凉州词》、王维的《阳关曲》、《陇头吟》、柳宗元的《渔翁》等。有的作为民歌在民间长期流传,有的则被琴家所吸收, 以琴歌形式被保存了下来。其中尤以王维为送一位西出阳关服役的友人而作的七言绝句《阳关曲》,因以情景交融手法抒写了依依惜别的哀怨情绪,成为当时及以后人们送别朋友经常演唱的一首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