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其他对传统音乐研究的论著
除王光祈外,进入本世纪后有不少学者以现代人的新思维新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研究。
1916 年,萧友梅以《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在德国获得了莱比锡大学的博士学位。在这篇长达八万字的论文中,他对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乐器以乐队组合的方法,作了专门性的系统梳理。
1922 年与 1925 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叶伯和在成都先后出版了他的《中国音乐史》上下卷。他以进化论的观点阐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整体变化,以及律调、乐谱等部分的历史发展,开创了中国音乐史学的先河。
接着相继编著出版的有童斐的《中乐寻源》(1926 年),郑觐文的《中国音乐史》(四册 1928 年——1929 年),许之衡的《中国音乐小史》(1931 年),孔德的《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1926 年)。另作为音乐院校教材, 有萧友梅编写的《旧乐沿革》(1939 年),缪天瑞的《音乐史话》,及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1944 年)。他们都从不同层次、角度,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进行了论述。其中童斐的《中乐寻源》是一本论述包括律调理论在内的我国古曲音乐和传统歌唱(包括戏曲)艺术的通俗性著作,在当时流传较广。而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则内容充实,对史料力求辨伪存真, 并注意与活的音乐联系,特别就雅乐与俗乐,戏曲音乐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成为四十年代对中国传统音乐历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与上述这些着眼于中国传统音乐纵向历史研究不同,四十年代初吕骥的
《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则从既存的传统音乐形态为着眼点,从横向的角度对传统音乐进行了分类,并从目的、方法、范围等方法论上进行了建设性探讨,从而对传统音乐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