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其贡献

在三十年代的专业音乐发展中贡献最大是黄自(1904—1938)。黄自在中学期间就自习中西音乐。1924 年赴美留学,先后于欧伯林大学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1929 年学成回国,就职于沪江大学及国立音专。1930 年专任音专教授兼教务主任,负责全校教务工作,并担任作曲理论诸多课程。他对中外音乐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就音乐美学、音乐欣赏、音乐评论、中外音乐之关系和如何发展中国音乐等问题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他的“一个时代的艺术,就表示一个时代的生活”,而且艺术家要勇于创新, 走在时代之前列的观点,以及既强调音乐要保存自己的民族性,同时又要学习、吸收并融化外来的先进技术,来发展本国的音乐,使之跟上时代步伐的主张,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黄自还进行了许多种体裁的音乐创作,先后作有各种歌曲六十多首,清唱剧《长恨歌》,管弦乐序曲《怀旧》和为影片《都市风光》作的片头音乐

(后改为《都市风光幻想曲》),以及一些改编歌曲和器乐小品,他的作品虽因精力所限数量不多,但已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才能和上乘的艺术水平。他在“九·一八”后创作的爱国歌曲如《抗敌歌》、《旗正飘飘》,音调悲壮沉雄、慷慨激昂,既充满了爱国热情,又因主调和复调织体的合理运用, 成为合唱曲中富于艺术魅力的杰作;他的抒情性艺术歌曲如为古代诗歌谱曲的《花非花》(唐白居易诗)、《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词)、《点绛唇——赋登楼》(宋王灼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词),以拟古体诗词为歌词的如《玫瑰三愿》等,及其《思乡》、《雨后西湖》等,都能根据歌词特定的情景和意境,从旋律发展到曲体结构作出相应的艺术处理,并使独唱艺术的技巧和特色得到很好的发挥, 各曲特色异然,但又具有音乐语言简练清新、结构严谨,感情表达含蓄细腻的个人风格特征,此外,他的伴奏与和声处理也各具效果。反映了黄自在文学艺术上深厚的修养根底;

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1932 年开始写作,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封建统治者“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指斥了少数权奸误国致乱的罪行,音乐结构层次分明,充分发挥了合唱、独唱、重唱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在讲述故事情节、刻划人物性格,及背景气氛的描绘渲染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以第三阕《渔阳鼙鼓动地来》与第八阕《山在虚无缥缈间》尤为成功;黄自的管弦乐序曲《怀旧》是在美国留学时的习作,虽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模仿了西欧早期浪漫派的风格,但在创作上已显露了他能自如驾驭大型交响性作品的创作才能,并蕴含了一定的民族气质,这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交响性作品,在美国演出时曾获得好评。黄自的创作不仅标志着三十年代的专业音乐创作从“五四”以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实践在当时和后来都有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黄自还积极参予社会音乐和普及音乐教育的活动,他曾撰写介绍性的音乐文章,创办了全部由中国人组成的“上海管弦乐团”,还主编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音乐》(1933—1935 年,共六剧),其中包括读谱法、基础乐理、各种形式的演唱训练、中外音乐知识及欣赏等全面的音乐知识。他亲自撰写的中外音乐知识和欣赏部分,文字通俗简练,适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其中为儿童歌唱创作的合唱《卡农歌》及合唱《本事》和独唱《西风的话》,前者跳跃活泼、生气盎然,后两首则简练抒情,优美流畅。另外黄自还创作了一些童谣体的儿童歌曲如《养蚕》、《牛》,以及反映孤儿生活的《天伦歌》。这些作品常常曲调质朴,结构短小而感情真挚,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义愤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938 年 5 月,黄自因病不治过早去世,他的许多音乐论著创作未能完成,也未能应邀赴武汉参加抗战音乐的领导工作。但在他的短暂一生中,为我国新兴音乐的教育、理论和创作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