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器乐及其重要曲谱

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明清乐谱的刻印刊行。目前所见最早刊行的琴谱是明朱权编的《神奇秘谱》,清代较重要的则有张鹤编的《琴学入门》、唐彝铭编的《天闻阁琴谱》。最早刊行的琵琶谱集为清代华秋萍于 1818 年编印的《琵琶谱》;1895 年李芳园辑录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琵琶谱集。《九宫大城南北词宫谱》(成书于清乾隆九年) 收集了宋元以来南北曲四千余个;由叶堂编辑的《纳书楹曲谱》(成书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则收有昆曲单折戏、散曲等 360 出。此外,留存至今手抄的

重要谱集有抄之明代嘉靖年间的琵琶谱集《高和江东》;豪族文人荣斋于 1814 年编订的《弦索备考》一书中载录了《弦索十三套》,这是古代第一器乐合奏曲谱。乐谱传抄、刊印的兴盛充分反映了明清器乐音乐的繁荣。

明清的古琴因师承及演奏风格不同,分成很多琴派,比较著名的有:明代以江苏常熟的严豗为首的虞山派,奉“清、微、淡、远”为艺术宗旨。反对琴歌。其代表人物徐上瀛发展了这一理论,所著的《谿山琴况》提出弹琴要点二十四则,对古琴艺术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以明代杨表正、杨抡及清代苏璟为代表的浙派,以王善为代表的中州派可称为声乐派,他们强调琴歌, 甚至把散文也谱上琴曲加以演唱。还有清代以扬州徐琪、徐绵堂父子为代表的广陵派,采撷诸派之长,加以发展,成为清代的一个重要琴派。清末则有张孔山、顾玉成等为首的川派、山东王溥长等王氏诸城派等。这一时期的琴曲有代表性的为《平沙落雁》、《流水》、《醉渔唱晚》等,以及琴歌《湘妃怨》、《精忠词》等。

明清的琵琶音乐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原因同琵琶形制和演奏方法的综合改进有很大的关系。经唐宋以来的不断改进,此间琵琶保留了曲项琵琶的梨形音箱,但引用了汉琵琶的品位及竖抱用手弹奏的演奏方法,为演奏技巧的提高和发展,以及音乐表现性能的扩大提供了可能性。明清出现了许多篇幅结构较为长大的独奏性琵琶大曲,并按题材、风格和技巧运用的差异, 分为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性文曲,刚健激烈、具有叙事性的武曲。文曲如《月儿高》、《阳春古曲》《夕阳萧鼓》等,武曲如《十百埋伏》、《霸王卸甲》等。这一时期众多的琵琶演奏家生平可略知其详的唯明末的汤应曾,清王猷定在《汤琵琶传》中记叙他善奏琵琶曲约百十余首,“大而风雨雷霆,与夫愁夫思妇,百虫之号、一草一木之吟,靡不于其声中传之”。

明清的器乐合奏艺术在民间合乐中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原用于宫廷的鼓吹乐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成为民间婚丧节庆常用的俗乐,明代及清中叶广泛流行于南北各地的有源于苏南的“十番锣鼓”,它以“紧膜双笛”为主奏乐器,配以其他管弦乐器及打击乐器,曲目有《下西风》等。其他的还有西安鼓乐、浙东锣鼓、苏南吹打、河北吹歌、福建南音等众多的乐器组合和音乐风格各异的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