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乐舞的内容与形式
原始的音乐与诗歌、舞蹈合为一体。乐舞多与氏族部落的农耕狩猎、图腾崇拜、祭祀典礼等社会生活有关。《吴越春秋》中相传为黄帝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迴(肉)”,语言简洁规整,富于节奏律动性,是先民从制作弓箭到射猎的劳动过程的记录。伊耆氏在蜡祭乐舞中演唱
的《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中减少自然灾害,农耕顺利的良好祷愿。歌颂氏族的图腾,是原始乐舞经常表现的内容。传说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有《云门大卷》的乐舞;商人以燕子为图腾,商颂中有《玄鸟篇》,舜的乐舞为《韶》,记载中既有“箫韶九成”、“击石拊石”等乐器演奏,也有“鸟兽跑跑”、“百兽率舞”等人饰鸟兽的表演,展现了在祭祀典礼中原始乐舞千姿百态的场景。从夏代开始,我国进入专制奴隶制社会。以王权统领四方的政治形态,
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占显要位置的乐舞中得到反映。乐舞从氏族社会时主要用于图腾祭祀等礼仪活动,转向对奴隶制王权统治者的歌颂。夏代歌颂开国君主大禹治水功绩的乐舞《大夏》,赞颂禹“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 决壅塞”,“以利黔首”。商代乐舞《大闱》祭祀祖先,也炫耀成汤伐桀的武功。目的是通过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起到肯定王权,巩固奴隶制统治的作用。
商代盛行求神问卜,并必伴乐舞,由此产生了专司乐舞的“巫”及“觋”。这是随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在音乐中的体现。由于巫直接参与神权统治, 是“沟通”人和鬼神之间的使者,在商代地位相当高,加上巫有很高的文化水平,能歌善舞,他们成了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舞蹈家,并促进了乐舞艺术的提高发展。商代的巫乐广泛用于征战、田猎、降神祈雨及驱鬼逐疫等各项祭祀仪式中,既有求雨的“厓舞”、“雩舞”,也有头戴假面具驱傩辟邪的“盌舞”,以及边奏乐器边舞蹈的“奏舞”等。这种祭祀歌舞常常漫无节制,
《尚书·伊训》记载,商代宫廷中“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并往往不分昼夜,通宵达旦,接连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