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宋辽金元的音乐(公元 960——1368 年) 一、词体歌曲与散曲

由宋代起,随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日益扩大。社会音乐活动的重心由宫廷走向世俗。北宋已出现了市民音乐活动场所“勾栏”、“游棚”。适合于市民和文人趣味的诸如词调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得到了尤为迅速的发展。

词调音乐为入乐的长短句诗歌体裁,多采用依曲填词的创作方式,萌源于晚唐五代。由于长短句歌词有助于乐曲节奏多样变化,情感表达更自由灵活,艺人乐工乐于演唱,文人也竞相仿作,因而其间开创了“宋词元曲”的新时期。

宋代是词体歌曲创作的黄金时代,人们常用词调多达八百多首,其曲调一部分来源于传统及当代流行的民歌、小曲,如《忆江南》、《柳青娘》等; 另一部分来自唐代歌舞大曲的部分段落,如《阳关引》、《倾杯序》、《水调歌头》、《声声慢》、《调笑令》等;以及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像《菩萨蛮》、《苏慕遮》等。宋代文人创作的词曲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按题材风格可大致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两类。婉约派的词内容多为男女相思离别之情的抒发,风格纤弱柔婉,讲究音律与曲调的配合,以与音乐关系密切的词人柳永、周邦彦为代表。豪放派词曲开拓了词的表现内容,打破了过于严格的音律束缚,风格雄健粗犷,发韧于北宋的苏轼,继之以靖康之难之后的一批南宋爱国词人如辛弃疾、陈亮、张寿祥、岳飞等。宋人俞之豹在《吹剑录》中曾将两派词风作了形象比较:“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宋代有一部分懂得音乐的词人也常自己创作新的词牌曲调,这种新创的歌曲称为“自度曲”。南宋的姜夔是自度曲最有代表性的作者。他作有自度曲《扬州慢》、《杏花天影》等十四首,载于《白石道人歌曲》,并注有“俗字谱”(古工尺谱),是宋代词调音乐的珍贵遗产。姜夔的自度曲词乐浑然一体,风格委婉抒情、清新典雅;在旋法、结构、调式、转调等技巧处理上精致细腻;他的作品多用七声音阶,四度与七度音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常引用升高的商、徵或宫等变化音。从而使曲调赋予一种独特而又深远的意韵。元代流行的散曲直接继承宋词音乐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其他民间曲艺形

式。它多根据宋元杂剧曲牌填配新词,但不同于表现曲折故事的杂剧,而是以清唱形式抒发个人情怀,通过对某种情景的描述表达作者的内心感触。音乐重在优美抒情,不求戏剧性效果,形式有单首曲牌的小令如《天净沙》, 以及由多首同一宫调的曲牌联缀的套曲,像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 就是由引子《夜行船》,正曲《乔楂》、《庆宣和》、《落梅风》、《风入枕》、《拨不断》和《离亭雁带歇拍煞》七支曲牌组合而成。散曲音调上有南、北曲之分。南曲用五声音阶,字少声多,较为婉转;北曲用七声,字多声少,曲调简朴而高亢。唱时一般以弦索、笙、笛、拍板等乐器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