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兴音乐文化在“五四”时期的兴起一、新型音乐社团的建立及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1919 年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同时也是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它掀起了批判一切封建思想文化,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的热潮,使中国新兴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蔡元培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在进步文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批曾去日本、欧美研习过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新知识分子,及一些在学堂乐歌活动期间初具现代音乐知识的业余音乐爱好者,积极响应“美育”的口号,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及希望通过发展我国音乐文化来振奋民族精神、救国救民的抱负,形成了我国新兴音乐界,并兴起了专业音乐活动,在专业音乐教育的创建、音乐理论的初步建设,以及音乐创作的发展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可喜的成就。
从 1919 年初起,各地先后成立一些有别于琴会、曲社和戏剧科班的新型音乐社团。其中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有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和中华美育会。北大音乐研究会由蔡元培、萧友梅等人于 1919 年 1 月发起组织。会内分国乐、西乐两部,先后设钢琴、提琴、管弦乐队和古琴、琵琶、丝竹、昆曲、皮黄等组,以及中乐唱歌班,丝竹改进会和为外省培养音乐师资的特别班等;并于 1920 年编刊了我国第一种在国内出版的音乐刊物《音乐杂志》。该会的主要成员为北京各校的音乐教师和学生中的音乐爱好者。中华美育会也于同年在上海由李叔同的弟子吴梦非、丰子恺和刘质平等人发起成立,参加者为各校的音乐、美术、戏剧及工艺课教师。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教育社团,主要利用每年暑期进行讲习会等活动,传授艺术知识。该会编刊的杂志有《美育》。这些新型音乐社团在“美育”的宗旨下,除进行传授音乐知识、研习中西音乐、组织各种社会性的音乐活动外,还编著和翻译各种介绍中西音乐的普及性书刊和乐谱,开展音乐创作等活动,并且实际上已经起了培养音乐人才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自二十年代起,于一些文科大学内出现了我国第一批专业音乐教育的系科,如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专修科(1920 年 9 月);由北大音乐研究会改组的北大音乐传习所(1922 年);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系(1920 年,1992 年改称上海艺术师范学校);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6年),以及上海美专音乐系、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等。这些文科大学附设的音乐系科,为专科音乐学校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1927 年 11 月 27 日在当时任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的积极支持下,经萧友梅等人的百般努力,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专科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1929 年改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其体制基本仿照德、法等国单科大学,有本科、师范科、选科,设理论作曲。键盘乐器、乐队乐器、国乐等组,聘请中外著名音乐家任教,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音乐水平的专门人才。随专业音乐教育的创建,国内开始经常举行各种音乐会,1923 年由意大利音乐家梅·柏契领导的上海工部局乐队也扩充为较完备的管弦乐队,并开始有华人进入。一些外国著名音乐家也先后来华演出。这些都使中国的新兴音乐从初期萌芽状态得到了发展,并在人民群众中不断扩大,加深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