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兵家论用间
中国史书记载最早使用间谍的,是夏代第六位帝王少康。在 4000 年以前的夏代,大禹的第五代孙帝相被东夷首领寒浞的儿子浇杀害,浇篡夺了夏王朝。此时帝相的王后正怀孕。她逃到娘家所在的有仍氏族,生了少康。少康年长之后,势力逐渐强大,便派他的谋臣女艾(读汝艾)到浇那里从事间谍活动,派自己的三儿子抒(后来成了夏王朝第七代的帝抒),诱杀浇的弟弟
■。少康把用间与用兵结合起来,消灭了浇所在的过国和■所在的戈国,恢复了夏王朝。
商代和西周,也在军事斗争中用间,《孙子·用间篇》说的“伊挚在夏” “吕牙在殷”就是明证。
在公元前 8—6 世纪的春秋时代,有记载的大小战争 200 余次,其中有许多次战争都有用间的记录。如《周礼·秋官》中的邦沟(酌),就是专职酣酌、盗取和刺探情报的官员。《管子》、《左传》、《老子》等典籍中,也记叙用间。据《孔子家语》记载,就连反对使用武力的孔夫子,也派他的学生子贡去齐国和吴国、越国搞间谍活动。①与孔子同时的孙武,他所著的《孙子》第十三篇,则是我国最早的用间专著。
《孙子》曰:“欲索知敌情者,非间不可也”。《孙子》认为,先知敌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就是说要事先了解敌人情况,不能向鬼神卜问,也不能对事物类比揣测,更不能用观察星辰运行的度数来验证,必须向了解敌情的人去索取。这娃一种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在当时说来是难能可贵的。
《孙子》说的间谍有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所谓因间,是指争取敌方的普通人员为己所用。所谓内间,是指争取敌方官吏为己所用。
所谓反间,是指争取敌方间谍为己所用。反间还包括离间的含义。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于是项羽乃疑亚父。”
所谓死间,是指故意制造假情报,由己方间谍传给敌方。敌人上当后往往将其处死。
① 《孔子家语·屈节解》。
所谓生间,是指己方间谍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
《孙子》认为,五种间谍都使用起来,就能使敌人摸不到规律而无从应付。
间谍远离自己的队伍,深入敌人营垒进行隐蔽斗争,所遭遇的困难和危险,不亚于战场上的将士。战场上的将士,有战斗,也有休整,而深入敌垒的间谍,每日每时稍有不慎,即有杀身之危。古代的军事领导者,对己方的间谍也最为关心和爱护。《孙子·用间篇》说:“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 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当然,对间谍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这也是其任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吴子·论将》日:“凡兵有囚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 四曰力机⋯⋯。善行间谍,轻兵往来,分散其众,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 是谓事机。”
东汉曹操说:“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也。”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说:“凡间皆须隐密,重之以赏,密之又密,始可行焉。”由此可见,古人对用间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