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谋略与政治
(一)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
《孙子》开宗明义地把“道”列为准备和进行战争的第一件大事。他的所谓“道”就是政治。
战争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①“政治因素对制定整个战争计划和战局计划,甚至往往对制定会战计划,却是有决定性影响的。”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着战略方针。例如美国的军事战略,服从于争霸世界的政治目的。相反,我国的积极防御战略,是由保卫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完整的政治目的决定的。
打击目标的选择,有时直接服从战争政治目的。例如,抗美援朝后期, 我军为达到停战谈判的目的,当英美不愿停战时,我们就以英美为打击日标, 当英国及其它仆从国愿意停战谈判而美军不愿谈判时,我们就重点打美军; 后来,李承晚破坏谈判和协议,我们就重点打李伪军。
(二)国家政治状况
谋略制胜,莫贵于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战国时期的兵家更明确地指出:“凡战法必本于政胜”③,“治强为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④,“兵之胜败,本在于政”
⑤等等,阐明了胜败从根本上取决于政治上的优劣。《韩非子》认为,挫败敌
人的进攻,不仅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靠政治上的安定和国家得到良好的治理。它强调“安,则不可攻”,“治,则不可攻”。这些说明, 谋略家重视修明政治。
谋略家还应当根据国家政治状况选择适当的作战时机。
《吴子》曰:“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说的就是当国内不团结、不和睦时,不宜出兵作战。正确地判断和利用政治形势,是谋略成功的重要条件。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扩大根据地应该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在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破裂的时期,我们的战略可以比较冒进,较快地扩大发展地域,当统治阶级政权暂时稳定时期,我们的战略必须逐步推进。
② 《刘伯承军事文选》战士出版社 1982 年第 1 版,第 203 页。
① 《战争论》商务印书馆 1978 年 7 月第 1 版,第 43 页。
② 《战争论》商务印书馆 1978 年 7 月第 1 版,第 896 页。
③ 《商君书·战法第十》。
④ 《韩非子·五蠹第四十九》。
⑤ 《淮南子》卷十五,《兵略训》。
在当代战争中,进攻的一方往往利用对方的政治矛盾和内乱乘机进攻。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就充分利用了当时阿富汗统治集团争权夺利,反政府的武装斗争遍及全国,国内政局动荡的形势。
(三)国际政治形势
制订谋略,必须客观地估量世界形势,考察国际关系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对战争的影响。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把中日战争作为世界中的一部分加以分析,看到了中日双方和国际影响的全部因素。他指出,伺际的条件, 使得中国在战争中不是孤立的,世界的反法西斯运动,苏联的援助中国,造成了和造成着为中国最后胜利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苏联领导人由于对当时的世界政治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错误的估计,从而给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的战略指导带来了严重的失误。
英阿马岛之战,阿根廷认为,美国可能中立,北约国家无大作为,南美国家可能持同情或支持态度。结果美国不但没有保持中立,而且积极为英国提供后勤支援和卫星侦察、通信保障。欧洲则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共同体对阿实行经济制裁和禁运,原来向阿方出售武器和零件的法国,不仅自己停止出售,也不准其他国家转卖。这种国际环境导致了阿根廷在战争中处于孤立无授的地位,成为阿根廷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后国际政治新格局是我们当前进行谋略的重要依据。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超级大国的抗衡,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世界和平运动的兴起,以及联合国的作用,都是我们制定国家安全战略乃至进行局部战争时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
(四)政治策略
军事斗争中的以智取胜,要依赖政治斗争手段去配合和支持。谋略家必须考虑到政治策略的要求,并善于利用政治策略为军事斗争创造的条件。
政治策略,规定着可能联合的力量以及可能中立的力量。战争不仅是敌对双方力量的竞赛,也是争夺同盟者的竞赛。战争指导者要善于根据政治策略的要求,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争取一切力量,减少敌对力量, 孤立敌人,最后战胜敌人。
政治策略也包含着政治打击手段,即通过政治策略的作用,对敌人的力量进行分化、瓦解和消耗。战争指导者要善于洞察、利用或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与猜疑,使敌人产生隔阂,发生内江和分裂。战国时期,韩魏战争相持一年多未分胜负,秦惠王问楚国谋士陈轸该不该参战,陈轸讲了“坐山观虎斗”的故事。秦王按此道理,乘韩魏两败俱伤之机举兵征服了这两个国家。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和斗争,也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列宁曾说: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利用敌人之间的“裂痕”。①
外交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外交对战争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战争孕育过程中,它能够推迟或加速战争的爆发;战争爆发后,外交能够影响战争的进程,延长或缩短战争;外交也是处理战后问题的重要手段。外交谋略与军事谋略相 配合,可以达成战争的突然性,可以寻找更多的盟友,孤立敌人。当今世界,外交活动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交战双方的外交活动中, 起主要作用的是政洽谈判。据著名国际关系学家霍尔斯蒂统计,在第二次世
① 《列宁选集》第 4 卷第 225 页。
界大战后的 20 年时间里,20 起国际战争的结局之中,只有 15%属于武力征服式的,消极解决的占 8%,其余都是通过外交谈判在谋求双方的妥协来折中解决的。
(五)民心与士气
民心与士气,属于政治思想范畴。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战争只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这是古人就曾朴素认识到了的道理。《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略》指出:“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列宁更明确地指出:“在任何战争中,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由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的群众的情绪决定的。”②
由于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争取民心就成为谋略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古代谋略家就强调“爱民”、“利民”、“保民”,以求争取民心,同时,还利用多种手段瓦解对方土气。毛泽东则深刻指出:“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