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出奇制胜的运用

① 何良臣:《阵纪》卷二,《奇正虚实》。

② 《武经总要》前集卷四,《制度四·奇兵》。

③ 《十一家注孙子·势篇》王皙注。

④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出奇制胜的应用手段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就研究其规律性来说,是能够条理出一个大概来的。

(一)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突然性)

出奇制胜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于使敌人在无备和不意的情况下受我攻击。只有如此,才能打得敌人无所措手足,迫使敌处于欲守无能、欲逃不得的困境。从而使敌志屈,气虚,势乱,就歼。

中外古今的漂亮仗,无不与这条原则的成功使用相关联。

例如,在 1973 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在进攻作战中运用了出奇制胜的谋略,胜利地完成了进攻任务。

这中间,埃军在充分准备之后,发起突然进攻,迫使以色列军队四个“意想不到”:

1、埃军进攻选择了以军意想不到的时刻

埃军于 10 月份发起进攻。10 月通常是以色列的节假日,部队官兵多数处于休整,战备程度低。

埃军决定 10 月 6 日发起进攻。因为这一天是犹太教的赎罪日,该日以军宗教活动繁多。

埃军是 10 月 6 日下午 2 时发起进攻的。这时进攻是违背埃军战斗条令

的。然而埃军恰在此时赢得了 3.5 小时的日照时间,向运河发起冲击,爬上以军的防御沙堤,并夺取巴列夫防线上的支撑点。埃军还利用了这段时间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空袭。

2、埃军选择了以军意想不到的突破方法

以军的基础防线是又高又陡的沙堤。在沙堤中打开缺口,开辟通路,通常的方法是靠炮火轰击或爆破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沙质堤坝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再一个办法是靠履带车辆爬坡超越,可是战前经过数次试验均未成功,原因是车辆的马力不够。因此,以军对于自己的防御工事甚为自信, 认为沙堤防御体系已固若金汤了。可是埃军却使用高压水龙冲击沙堤一举奏效。这是以色列军队万万没有想到的。

3、埃军组织了以军意想不到的防空保护伞

以色列空军是用美国最先进的战斗机装备起来的。而埃及空军装备较差,处于很大的劣势。以军万万没有想到:埃军扬长避短,尽量避免用战斗机直接对抗、单纯争夺制空权的战法;而是采取综合的手段,组成了强有力的严密的空中保护伞。使得以军的战斗机不能充分发挥优势。例如,埃军的防空部队构筑有坚固而隐蔽的钢筋水泥发射工事,能有效地打击敌机,自己却损伤较小。

4、埃军巧妙地使用炮兵

按常规,为了给进攻的部队开辟冲击道路,炮兵应首先压制敌人防御前沿和第一阵地。就是说,应首先以炮兵压制以军第一道沙堤。但是,埃军这次没有这样做。而是一开始就以密集的火力压制敌人纵深目标,如预备队、炮兵阵地、纵深支撑点等等,完全打乱了以军的防御计划。结果,以军主力始始被压制在掩体里,既不能及时地进行抵抗,也不能有效地组织反击。埃军的进攻部队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迅速地突破了以军的防御。

(二)批亢捣虚(避实击虚)

所谓批亢捣虚,就是抓住要害,乘虚而入(亢,咽喉,这里指要害)。

《孙子》曰:“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

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①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击虚”要具备两个条件:既是敌人虚弱之处,同时又是关乎要害之处。虚弱而非要害,即使能夺取,但对全局无重大意义; 要害而非虚弱,莽然碰硬,打起来,反而于己不利。

“围魏救赵”,“围城打援”,“攻其必救”,“扼其亢,拊其背”(控制其要害。攻击其翼侧)等等,都是“批亢捣虚”的具体运用,也是我军的传统战法。

外军也常用避实击虚战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军在白俄罗斯战役中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即是一例。由于苏军成功地进行了战役伪装,使德军错误地判断了苏军的主要突击方向。德军原以为 1944 年夏秋季节苏军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在南翼,因为该方向苏军确实部署了重兵集团。万万没有想到,苏军居然会在多沼泽的白俄罗斯方向使用大量装甲坦克部队实施主要突击。苏军明知在沼泽地使用坦克部队会有困难,但因德军在该方向上缺乏戒备,故以奇兵夺取,一举解放整个白俄罗斯地区。

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出奇兵登陆取胜,对于战争进程起了重要作用。英军向马岛实施登陆时,第一个登陆点选择在达尔文港,上岸地段选在

古斯格林,企图首先打开马岛的门户索莱达岛。该岛上阿守军约 1000 人。英军在登陆开始时气势汹汹,拉开全力以付急于上陆的架势,阿守军见此情况奋力抗击。当前卫战打响之后,英军却虚晃一枪,突然撤退了。这时阿军则认为抗登陆已经成功,于是组织部队全力进行反击。正当阿守军全部注意力放在正面的反击时,英军则悄悄地出动了直升机,派出精锐部队在阿守军的背后进行了机降,占领了阿军的后勤设施,并切断了阿军的后勤供应线。这时阿军才如梦初醒,知道遭受了奇袭。阿军在慌忙中又全面展开火力战,企图以火力打开通向后方的通道。此举又中英军之计。阿军在无后勤支援的情况下不知节省弹药,直至弹尽粮绝,被迫投降。

(三)乘敌之隙。

所谓隙,就是犯错误。所谓乘隙,就是钻空子。空子是客观存在的。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深刻地分析了这个问题:“自古无不犯错误的将军, 敌人之有岔子可寻,正如我们自己也难免出岔子。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毛泽东接着举了一个例子:在抗日战争初期日寇低估了我们的抗日爱国的民众力量,本想少少出点兵力,就可以打胜。结果碰了钉子,来了一个大大的“意想不到”。这就是敌人的“隙”,就是敌人的错误。

空子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示形” 和“佯动”。

毛泽东举了红军为战胜敌人第三次反围剿进行战略退却的例子。为了“造成和发现敌人的过失”,红军主力需要退却。“要这样做,迟却的终点,就不能限定于某一地区。有时退到该地区还无隙可乘,便不得不再退几步,待敌发生可乘之隙。”主动退却的结果,终于找到了出奇制胜的机会。

(四)奇不离诈

① 《孙子·虚实篇》。

奇正的运用必须与实虚运用相结合起来。

诈不离奇,奇不离诈。用奇应灵活多变。墨守成规的战法,是与出奇制胜没有缘分的。军事谋略中的出奇,要摸清敌方将帅的心态变化和真正企图, 同时切不可让敌人摸到我们的行动意图。因此在行动上要真真假假,变化莫测;要脱乎常态,让敌人多来几个“意想不到”。

我国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的三战三捷,是结合虚实巧用奇正的范例。中国人民解放军陕甘宁野战部队于 1947 年 3 月 25 日至 5 月 4 日进行的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是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彭德怀、习仲勋等指挥下,于延安东北地区连续进行的三次歼灭战。三战共歼敌 1.4 万余人,为粉碎敌人重点进攻西北的企图奠定了基础。当时西北战场的敌我兵力对比是10 :1,敌人的气焰十分嚣张,我军与之一交手,却能连胜三局,真不容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军采取诱敌深入方针,“蘑菇”战术,以及欺诈和佯动等计谋,是出奇制胜、达成战役目的的重要因素。

首战青化砭,歼敌 31 旅(欠 1 个团)。

西北我军主动撤出延安后,根据胡宗南集团仗恃其兵力优势,急于寻找我主力决战的企图和骄狂心理,决心将计就计,诱敌就范。遂以第 1 纵队一部与敌保持接触,佯装掩护 主力撤退之势,诱敌主力向延安西北的安塞方向追击,而我军主力,则秘密地向延安东北的甘谷驿、青化砭、蟠龙地区转移, 待机歼敌。敌为我军的佯动所迷惑,误认为我军主力向安塞方向撤退,即以整编第 1 军之 5 个旅向安塞扑去;同时令其第 31 旅(欠第 91 团)前出青化砭,保障其主力翼侧的安全。

我军悉敌第 31 旅前出青化砭情报后,决心集中 5 个旅,以伏击战法,在青化砭以南地区歼灭该敌。3 月 25 日,敌第 31 旅由拐峁出动北犯,10 时, 进入我伏击圈内。我军按预定部署,拦头断尾,东西夹击,迅猛攻击,经 1

小时 40 分钟激战,将该敌 2900 余敌人全部消灭,敌旅长李纪云被活捉,我军首战告捷。

继战羊马河,歼敌 135 旅。

青化砭战役后,果然不出我所料,敌调头东进,围追我军。我军为达使敌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然后寻机歼敌的目的,遂以部分兵力吸引疲惫敌人, 敌人向东,我向西,主力于 3 月底转移到蟠龙西北地区休整,隐蔽待机。

敌 31 旅被歼,才知我军主力在延安东北地区,即令整编第 1 军 5 个旅与

整编第 29 军,分向延川及其以北地区进犯,追寻我军决战。敌自 3 月 26 日

至 4 月 3 日先后占领延长、延川、清涧和瓦窑堡,但均扑空,兵疲粮缺,陷

于进退维谷之中。遂以 135 旅守备瓦窑堡,主力于 4 月 6 日南下蟠龙、青化砭地区补给,视情况行动。

我军发现北进之敌有抽兵南下援晋的意图后,为了拖住敌人,策应太岳兵团在晋南作战,决定打击经永坪南下之敌整编第 29 军,但未奏效,主力机智的转移至蟠龙、瓦窑堡大道两侧地区待机歼敌。

永坪一仗,敌发现我军主力尚未远离,即以整编第 1、第 29 军 11 个旅,

向蟠龙、青化砭地区进犯,兜围我军;同时令调第 135 旅南下配合作战。

13 日,我第 1 纵队部分兵力阻击敌主力的牵制行动,使敌中计,敌误认

为我军主力在瓦窑堡、蟠龙大道以西地区。敌集中整编第 1 军 5 个旅和整编

第 29 军向此方向攻击,并急令第 135 旅迅速南下,向其靠拢。

4 月 14 日 8 时,敌第 135 旅分两路沿瓦窑堡、蟠龙大道两侧高地南下。

9 时许,我迅速将该敌包围于羊马河以北的三郎岔附近地区,我阻援部队已

阻止了敌军主力的东援,经 7 小时激战,将该旅 4700 余人全部歼灭。

再战蟠龙,歼敌 167 旅等部。

羊马河战后,敌发现我军主力在瓦窑堡以南地区,西进之敌整编第 1、第 29 军,急忙掉头东进。此时,我军主力秘密转移到瓦窑堡西北和瓦窑堡至

清涧大道以南地区,休整待机。敌人不明我军去向,不得不于 4 月 7 日南返蟠龙补给。此时,由于我军佯动迷惑敌人奏效,蒋介石得到了“中共中央及共军主力已开始东渡黄河”的情报,当即令胡宗南 9 个旅,迅速北进,并令榆林邓宝珊部南下配合,企图南北夹击,围歼我军于葭县、吴堡地区,或逼我军东渡黄河。4 月 26 日,敌留第 167 旅及地方保安团队约 7000 人守备蟠龙,主力向绥德方向疾速开进。我军在察明敌军企图及动向后,决定因势利导,乘敌主力北上绥德,回援不及,歼灭蟠龙守敌,遂以 359 旅一部并抽调各旅一个排,配合绥德分区地方武装及由晋绥渡河的独立旅,伪装成主力, 节节抗击,诱敌主力北上绥德,同时对蟠龙之战作了攻城阻援的周密部署,5 月 2 日,敌主力 9 个旅已进至绥德,我军当晚即对蟠龙守敌发起攻击,战至

24 时,将守敌第 167 旅等部 6700 余人,全部歼灭。5 月 4 日,胡宗南得悉我

军围攻蟠龙,始知上当,急令其主力回援,但时至 9 日赶到蟠龙时,我军早已转至安塞地区休整了。

(五)诡秘与神速

《管子》曰:“径乎不知,发乎不意。径乎不知,故莫之能御也;发乎不意,故莫能应也。故全胜而无害。”①其意是说,要从敌人不知道的路线秘密进军,要在敌人意料之外发起进攻。我行军路线,敌人不知道就无法抵御; 我进攻出敌意外,所以敌无法应战。因此,我能获得全胜而没有损行动诡秘和出奇制胜是紧密相联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没有前者,也就没有后者。古人所说的“韬之以秘密,出之神速”,极其透彻地阐明了行动诡秘对于出奇制胜的重要意义。

现代战争中,由于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使得行动诡秘更加困难和更加重要。要想达到出奇制胜,必须严格地隐蔽自己的企图。如果企图暴露, 则无出奇可言。为了隐蔽自己的企图,可以使用多种手段,诸如严密封锁消息,及时发现敌人的侦察手段,或将其消灭或加以利用。也可以制造假情况, 使敌人判断错误。隐蔽企图,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较长时间内,更难做到。因此,应该预先有充分的准备,假如一旦发现自己的企图暴露,则应及时采取应变措施,或者改变原来的行动时间和行动地点,或者改变行动方法。

要出奇制胜,还必须强调“兵贵神速”。行动一经开始,应果断、坚决, 切不可拖延。一者因为战机转瞬即逝,二者因为双方都在侦察情况。一般说来,隐蔽企图,在行动开始时,或者在行动开始之前,都是比较容易的。开始行动后,时间拖得越久,越难保守机密。为达到行动迅速,则应事先多考虑几个行动方案,多设想些困难情况。在行动开始后,切不可因受到局部的挫折而丧失信心。即使有损失也在所不顾,坚决打到底。例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 38 军某部派出一支精干的侦察分队插入敌后,奇袭敌军防守的战略要地康定大桥。在执行任务中被敌发现,但分队指挥员不顾伤亡,硬是坚持打下去,终于炸掉大桥,完成了奇袭的任务。

① 《管子·兵法第十七》。